钞关要塞

家乡区县: 天津武清区

钞关要塞

河西务的"务"字,当"从事"讲。大约从宋代起,凡从事税收的关卡通称"务关"。现在流传下来的许多以"务"为名的地方,如河西务、太子务、粜粮务、周家务等,都曾是古代税关的所在地。

在河西务榷税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从考证。查新版《武清县志》,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有在"河西务一带设养马场数处"的记载,这是最早见到的"河西务"称谓。此后置屯田卫、驻漷州治,穿河西务河,设驿站和漕运使司等等,河西务的名字才随处可见。由此推测,河西务税关应该是在宋元之交设立的。所以,河西务榷税始于元初便成了通用说法。 至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中国,并定都北京,通过疏浚开凿、裁弯取直,将北运河一段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主流。河西务由此一跃而成了出入京师的水旱码头,河西务税关的地位也日趋重要,逐渐成为户部直属的税收机关,称"务关"。因当时已通行用货币纳税,故又称"钞关"。

元朝仅存89年,便被明朝取代。但河西务税关并未因此沦没。至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户部将天津钞关移至河西务,并被升格为户部分司。按明朝规定,凡进京商船均需在河西务钞关领取红单,到北京崇文门后再凭单缴纳捐税。其中商品税率为三十取一,还要视船只大小而论定。据史书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京杭大运河上的载重大船已达11700余艘,外加官家的水师船、驿递船及民间商船,常年从事航运的船只不下两万艘。当时朝廷允许官船挟带私货沿途出售,每只船限定不得超过60石粮。而实际上各船的挟私规模都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当这些官船放空南下的时候,又将沿途的大批商品运到了南方。除此之外,还有上万只的民间商船往返其间,使3500余里的大运河沿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流通市场,并造就了50余处沿河商埠和商业城市。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这条运河经济带继续发展,到康乾时期,已经达到了顶峰。不仅皇商、官商、民商并举,更兼有海运的兴起和加盟,使得江南的"南货"、岭南的"广货"、川黔的"川货",以及从海上进口的"洋货"都源源不断的沿河北上,极大地带动了两岸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业都市的扩张。此时的京杭大运河已然成了沟通南北的一大经济动脉,为历代朝廷开辟了巨大的财源,高峰时大运河商税曾占到了全国农业税收的一半。

河西务钞关于清康熙六年(1667)迁往天津,因其位于天津城的北门外,故被称之为"北大关"。在河西务钞关存在的数百年间,它直属中央、总辖南北,为元明清三代的国计民生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河西务也因为这座钞关的存在,而成了声名远扬的京东名镇。对此,曾有很多史籍、诗文做过具体描述。元人傅若金称河西务:"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燕蓟舟车会,江淮贡赋多。"明隆庆六年(1572),武清知县李贲对河西务的描述是:"铁瓮新城十万家,闾阎旧俗竞繁华。堤连第宅公勋店,岸拥旌旗使者艖。税榷五材充国计,商通四海足生涯。会同诸夏咽喉处,名利烟波炫晚霞。"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语》中,为河西务留下了"两岸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为京东第一镇也"的千古评价。

liuyanan(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