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属水产珍品,含有蛋白质10%,脂肪1.2%,碳水化合物2.5%,还含有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及钙、钾、镁、磷、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唐代时曾为皇宫海珍贡品,其肉色玉白,肉质细腻、味道鲜,为蛤中上品,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有较强的口嚼感,味清鲜,生、熟食均可;贝壳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居于砂质滩涂,于潮间带及低潮线以下水深5-6米处营埋栖生活,埋栖深度数厘米到10-20厘米。
文蛤 - 形态特征
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其长度略大于高度,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壳顶紧接,并向腹面微弯。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盾面长卵圆形。韧带短粗,褐色,突出壳面。贝壳表面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光滑似漆的壳皮;轮脉清晰,由壳顶开始有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肋。壳内面灰白色,后部边缘呈紫色。
前后缘近等长,腹缘呈圆形,壳长略大于壳高。壳表平滑,后缘青色,壳顶区为灰白色,有锯齿状褐色花纹,花纹排列不规则,随个体大小而有变化。外韧带、铰合部发达。后闭壳肌痕略大。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呈半圆形。体左右对称。
文蛤 - 生活习性
文蛤有迁移习性,壳长4-5厘米的个体能从水管处分泌出无色透明的粘液,形成带状胶质浮囊,借助水的浮力顺潮流迁移,从中潮区向低潮区或潮下带移动。迁移常发生在升温及[1]
降温期。成贝也常借助斧足在海底爬行迁移,但移动慢,距离短。文蛤为雌雄异体,一般2年性成熟。成熟时友性性腺呈乳黄色,雌性呈乳白色。一年繁殖一次,繁殖季节为3-9月,南方较早,北方较晚。文蛤一般生活在受淡水影响的海湾或河口入海处,栖息于较平坦的细沙或泥质海岸。埋栖生活,埋栖深度通常为体长的1倍左右。分布于中潮区下部至低潮线下水深5-6米处。生长最适温度为15-25c。春季水温升到11c开始生长,秋季水温降至10c以下即停止生长。
文蛤 - 经济价值
文蛤耐干能力较强,营养价值较高,每100克鲜肉中含蛋白质10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5克,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其肉对高血压、肺结核、小便不利、小儿疳积、外阴炎、气管炎、肾虚耳鸣、耳聋、中耳炎等疾病有一定疗效。壳含碳酸钙、角质等成分,可治热痰咳嗽、瘿瘤、疔痈等,乃海鲜中的极品。可食部分为其软体部,肉味清鲜,可炒、炖、煮,制作各式花样名菜,也可以熬汤下面条,点缀其中,其鲜无比,素为席上佳肴。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冷冻品、干制品及罐头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