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似此泉浇病叟

家乡区县: 福建省鼓楼区

最近,重读李纲《咏福州温泉》七绝两首,被他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何似此泉浇病叟”,是李纲对福州温泉的美好感受和由衷赞叹。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居士,谥忠定。祖籍邵武,两度寓居福州。一生爱国爱民,抵御金兵入侵,官至尚书右丞(宰相)。屡遭“主和派”诽谤,数度被贬谪仍忠心耿耿。他在《病牛》诗中,把自己比作一头终生辛劳、不负众望的病牛,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温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得知秦桧等“主和派”与金人达成“绍兴议和”后,李纲痛感收复中原无期,悲痛不已,正月十五日举行家祭时伏在供桌上,哭声嚎恸,气绝而终。墓葬于福州西郊桐口乡(今闽侯荆溪镇湖里村)大嘉山南麓,墓碑上刻“宋丞相忠定公之墓”,墓前立有“古社稷臣”石坊。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人民先后在于山、西湖桂斋建李纲祠以祀。林则徐及恩师、福建巡抚张师诚对李纲十分景仰,张师诚主持重修李纲墓,林则徐重建桂斋李纲祠。李纲传世著作有《易传内篇》、《易传外篇》、《论语详说》、《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以及诗歌、奏议等百余卷。李纲居福州期间,常以福州温泉抚慰疲惫身躯和内心伤痛,享受温泉给他带来的乐趣,对福州温泉赞叹不已。他的《咏福州温泉》诗成为千古绝唱:“温冷泉源各自流,天教赐浴雪峰陬;众生尘垢何时尽?日日人间几度秋。”
该诗写李纲1130年游览雪峰崇圣禅寺名胜后到山下汤院沐浴温泉的情况及感受。当时,李纲丞相之职被黜不久,寓居福州南台天宁寺松风堂。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雪峰汤院的赞叹。“温冷泉源各自流”,即指汤院上方山坳同时有温泉、冷泉流出之奇观。《八闽通志》载:双髻山下有二池,一温一冷,名“圣汤”。“雪峰陬”指汤院在雪峰支脉双髻山下(今闽侯白沙)。该汤院距雪峰寺院40公里,归雪峰寺院僧尼管理。僧可遵作偈语刻岩壁,宋苏轼赏之,有曾巩、程师孟、蒋之奇留题。“众生”指浴客为普通老百姓。汤院建在古驿道旁,离此不远处是闽江畔的重要渡口,院内汤池除有两口花岗岩石砌、直径3米、深1.2米的大汤池(今遗址尚存)外,还有男、女小汤池,设施齐备,南来北往官宦商旅多在此歇憩沐浴。
作者写作此诗的主要用意是借吟福州温泉,表达自己在淡淡哀伤中,希望朝廷能够除恶去害,听信忠言,收复失地,让众生都能洗尽“尘垢”的意愿。诗中“各自流”系双关语,以“温冷泉源各自流”寓意“主战派”与“主和派”势不两立。“天教赐浴”指自己被黜因而有机缘沐浴汤院温泉。“众生尘垢何时尽”语出此处汤院后岩壁上所刻僧可遵偈语:“直待苍生尘垢净,我方清冷混常流。”“日日人间几度秋”意指当时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百姓度日如年。诗中前两句彰显福州雪峰汤院的独特之处,后两句联想作者自己忧国忧民的内心伤痛。
“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此诗写李纲晚年居福州,常以温泉自慰的感受。李纲最后的官职是金紫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兼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今南昌)。1138年正月被罢,回福州安养,居南台楞岩精舍胞弟家,与福州温泉结下了不解之缘。
诗中前两句,高度概括陕西西安骊山温泉“华清池”的豪华奢侈,专供帝王贵妃享用,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下第一汤”。“华清池”位于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距西安30公里,是国内有文字记载利用最早的温泉。早在2700多年前,西周幽王就曾在此建离宫,名“星辰汤”。秦始皇以玉石砌池,名“骊山汤”、“神女汤”。唐玄宗时大兴土木,建有二阁、四楼、五汤、十殿,改名“华清宫”。宫内汤池名“华清池”,堆金砌玉,富丽堂皇。每年冬季,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姐妹和亲信大臣来此“避寒”,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每次出游,百官羽卫随行,几乎把皇室全部搬到“华清宫”。“浴兰芳”指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日日在“华清池”一濯芳泽。现存“华清宫”中有一口海棠汤池,池底平面呈盛开的海棠花状,就是当年唐明皇作为爱情的礼物赐给杨贵妃的,名“贵妃池”。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便是杨贵妃泡海棠汤出浴的娇态,为世人留下了一幅《贵妃出浴图》。李纲写此诗的用意很明显,想以此唤醒执政者以史为鉴,不要像唐玄宗李隆基那样听信杨国忠谗言而演绎历史悲剧,也为此诗后两句作铺垫、打基础、相比对,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中后两句画龙点睛,写福州温泉及地方特色,凸显福州温泉胜过“华清第一汤”,是“华清汤”所无法比拟的。“何似此泉”,意思是“华清汤”哪能像福州温泉一样。这四字看似平淡,实则出奇,给读者留下许多遐想空间。“浇病叟”三字展示了福州温泉的魅力,它至少有三层意思。其一是福州温泉平民化。“病叟”即指平民。福州市区到处温泉涌溢,周边郊县还有许多温泉,分布广,水量大,普通平民百姓都能享用,不像“华清汤”那样稀少珍贵,只不过是帝王专利。其二是能治病,疗效好。福州温泉不单可以养生美体洗凝脂,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精神创伤。难怪宋绍兴年间福建文臣提刑吕本中离任返安徽故里前念念不忘福州温泉,留下诗句:“归途尚欲疗疮疥,乘乞温泉一勺汤。”五代天德年间,占城国(今越南)宰相金氏婆罗访问闽国,他遍体生疥疮,经沐浴福州温泉,数日即愈,解除了他的痛苦。其三,“浇”字体现福州人利用温泉的巧妙。许多温泉澡堂都置有淋(浇)浴及其他配套设施,为泡汤者提供各种方便,比“华清池”更胜一筹。
诗中“荔枝乡”即指福州。福州“荔枝乡”之誉至少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福州城乡已大量栽种荔枝,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代福州太守蔡襄《荔枝谱》载,荔枝“福州种植最多,延施原野。洪塘(今仓山建新镇、闽侯上街镇一带)水西(今闽侯南屿镇一带)尤为盛处,一家有至万株”;“荔枝制成干品后,水浮陆转,收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阿拉伯)之属,莫不爱好。……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李纲赞叹福州“一等翠林无别木,四边唯有荔枝园”。知州程师孟“几番身醉荔枝前”,不忍离去。荔枝有“果中牡丹”、“百果之王”之称。蔡襄《荔枝谱》是世界上第一部荔枝专著,记载了全国各地的荔枝品种,详细介绍和比较了闽中(福州)的32个品种。福州怡山西禅寺“怡山啖荔”,历来是福州时尚的文化活动。福州“荔乡”历史久远,名扬海内外。泡温泉、品荔枝是福州人的一大享受。
诗中通过福州温泉与“华清汤”相比较,以福州特色温泉、荔枝等为载体,诱发、期冀那些还没有来福州的同僚、有识之士,不妨到荔枝之乡来,大家相聚福州,泡温泉、赏荔枝、议国是、图良策,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痴心不改之情怀。

陈建清(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