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海宁皮影戏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文献表明始于南宋,清朝末期最为盛行。
到本世纪80年代,有近八百年历史。据皮影戏艺人述: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不久,即有北方皮影艺人到临安戏场(当时称为瓦舍)演出影戏。海宁地近都城,皮影戏很快在境内传播。先是达官贵人、上层人士在寿庆、喜期、丧吊、宴会时请艺人演皮影戏。清光绪年间,朝廷下令禁止在阀门演出,皮影戏一度衰落,艺人大多转务农业。他们在乡间传统节日和民间婚丧喜事中演出,逐渐为乡闾喜爱,又趋繁荣。蚕户为求蚕花二十四分(求祈丰收之意),养蚕前由独家或几家合起来请皮影戏班演出,通宵达旦。演毕,由戏班揭银幕(桃花纸)贴上蚕匾,以示吉庆,再由蚕户给戏班桃花纸换上银幕,此谓蚕花戏习俗。皮影戏流入民间后,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时期。清末民初,全县有11个戏班,近百名艺人,分布在斜桥、盐官、郭店、石井、庆云、长安、辛江、周王庙等地。 解放后,传统习俗改变,皮影戏又转入业余活动。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全省惟海宁尚存技艺精湛的皮影老艺人。但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年岁均逾七旬,后继乏人,已属重点抢救的传统民间艺术项目之一。1954年,全县仅存四个业余性班团。1956年6月,浙江省成立木偶皮影艺术团。海宁的皮影戏以周王庙魏伯荣的剧团为基础,吸收其他班团艺人成立皮影队,常在外地为外宾和儿童演出。1958年改为浙江皮影剧团,下放到海宁县管理。50年代,皮影戏的剧目以神话、童话为主,景片照明废弃油灯改用电光,银幕也得到扩大。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戏停演。1980年,恢复皮影剧团,但操作人员不齐备,又后继乏人,业务也不景气。1982年停止演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宁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硖石灯彩
硖石灯彩是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良宵迎灯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 正是农历正月十五。 “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其制作主要以拗、扎、结、裱、刻、画、针、糊“八字技法”见长,尤
硖石灯彩(15张)以针刺花纹精巧细美取胜,制作精巧,细腻秀丽,玲珑剔透,经千百年的锤炼,成为融声、光、电、建筑、书、篆、画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品。海宁硖石灯彩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在宣统2年“南洋劝业会”和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灯彩作为国礼赠送给斯里兰卡贵宾,1992年全国花灯邀请赛,参赛的14盏硖石灯彩全部获得一等奖,轰动全国灯彩界。1994年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硖石灯彩分别赠送给新加坡内阁资政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2001年2月,硖石灯彩在新西兰展出,海宁市人民将两对灯彩分别赠送给奥克兰市政府和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再一次在异国他乡引起轰动。硖石灯彩,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1959年版《辞海》灯彩:“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宋朝时,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半壁江山,为了粉饰太平,元宵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当年硖石灯彩进京朝贡,被选为“灯彩精品”而悬挂在临安(杭州)东华门外凤楼前,故许葆翰(1866—1942)《硖川灯市》诗有“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句。硖石,古时曾先后是长水、由拳、嘉兴、盐官等县的县城,自唐永徽六年县治南迁后,遂以“双山夹水”改名“硖石”,是浙北诸郡市镇之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自秦汉以来,一直以制作灯彩为乐,出精品为荣,何论它的造型或样式,绝非他乡的灯品可以媲美!自古以来,在硖石从未有过以买卖为目的之“灯市”,也无靠扎灯为生的专业艺人,这些“灯彩艺术家”都来自丝绸、土布、药材、米业、袜业等商号的老板、店伙,也有医生、画师、教师和手工艺者,还有家居老人,民妇等,其中,不乏“灯彩世家”,都是世代相传,兴之所至。硖石灯彩赛会,历来不重元宵节。许葆翰《硖川灯市》诗云:“紫硖灯夕无定时,十年一度春三月。三月清明谷雨间„„”。近代著名学者、里人张宗祥(1882—1965)在其遗著《铁如意馆碎录――硖琐记》中有《纪灯》一文也说:“硖以灯名。灯不在灯节,在正二月、二三月之交。不悬于市,不架为山。小者持之手,悬诸竿,大者数人肩之,周一市,故俗名之曰:‘迎灯’。灯不年年有,即有,不年年盛;即盛,不年年同。”故硖石灯会,自古以来,多数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是为了祭奠社稷之神――大禹、秦始皇二神,与全国各地盛行的“元宵灯会”毫不相干,所以说,硖石灯彩决非起源于宫廷,而是来自民间,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这样大的影响这是可以想见的。现代最著名的硖石灯彩工艺大师孙惟君(1917.7.10—1998.11.8)字芹如,出生中医世家,在前人
制灯基础上总结出了硖石灯彩“八字技法”,被誉为“全能灯彩艺人”。1995年被评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并培养了一大批制灯骨干(陈伟炎便是其中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海宁市的陈伟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海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百强县,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皮革之都。
2008年位列21名,2010年入选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91位,福布斯25佳县级市第16位,2011年9月23日《福布斯》杂志9月23日评选出2011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海宁市位列第11位(浙江第3位),总排名第78位。2010年11月,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