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九乡张口洞古人类遗址抢救性发掘田野工作结束。发掘表明,远古人类在张口洞活动的时间跨度比原估计的大得多,初步推断,30万年以来,张口洞一直就有人类活动。
本
次考古发掘工作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宜良县文物部门以及宜良九乡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共同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邀请云南省、昆明市有关专家参加。于2003年7月18日开工,9月9日结束,历时54天。发掘面积为35平方米,最深厚度达1.2米。
这次发掘初步分清了地层框架和文化遗物的属性,年代学专家、法国国家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沈冠军初步地层测龄,第四纪沉积物地层可分为7大层:
第一大层:几千年至5——7万年:(上部:出土大量砾石工业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代文化遗物,有刃部磨光石斧、陡刃砍砸器、敲凿器等典型器物;下部:3——5万年的长石片技术)。
第二大层:5——7万年至11万年。(大量砸击锤击法产生的石制品、花岗岩人工石块于红土层)。
第三大层:11万年至25万年:(烧结土中含大量石制品)。
第四大层:25万年至30万年:(烧结土中含大量石制品)。
第五至第八大层:大于30万年:(烧结土中含大量石制品)。
另外,8月13日,联合考古队在T11方东南角距今11万年钙板层之下20公分处的红砂土层中发掘到一枚完整的古人类左上外侧门齿化石;又于18日下午2点在该钙板层50公分处有钙化物胶结在一起的原生土层中发掘到另一枚古人类左上门齿化石。沈冠军在去年4月取样测出出土这两枚古人类人牙的钙板层年代为11万年前。
九乡张口洞古人类遗址抢救性发掘还出土了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有骨骼、残段、不规则骨片、烧骨,部分骨头碎片有动物啃咬过的痕迹。种类为猕猴属、无颈鬃豪猪、竹鼠类、鼠科、兔属、虎、豹、西藏黑熊、猫属、犬科、狐属、似爪哇豺、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野猪、鹿属、麂属、羊、水牛。
此外还有爬行类、鸟类动物化石、鱼类脊椎骨、蚌等。
据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联合考古队领队高峰介绍说,九乡张口洞古人类穴居遗址1989年发现,1990年9月18日至11月5日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晚期智人牙化石41枚,石制品约1800件、哺乳动物化石近2000件和大量碳屑。人类遗物较为密集的T1和T2方相连,位于洞口,堆积厚约160厘米,自上而下共有9个钙板层,其中第1、2钙板层是全新世的;第4、5钙板层分别为约5万年和10万年;第5、6钙板层间一小石笋为约26万年;第6钙板层为约30万年。
上述结果表明,远古人类在张口洞活动的时间跨度比原估计的大得多。第3至第8层烧结土中含标志人类活动的石制品的出土,应是中国在这一时段有人类居住的有力证据。对研究昆明地区古人类的活动,探索早期智人的演化及分布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特别对于探索现代人类的起源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过去在人类的进化史研究中,距今10万年至4万年间是一段历史的缺环,未发现过古人类化石,这次在张口洞找到的两颗古人类牙齿以及大量石制品,表明至少我国南方在4万年至10万年间是有人类活动的,而不是一片冰原或千里赤地的无人区。它将改写欧亚大陆没有古人类活动的论断,也使中国数十年来“没有”3万年以前的早期智人化石这一理论成为历史,使九乡张口洞古人类穴居遗址成为中国第一个南方标尺,对非洲起源说提出质疑,对人类学研究是一项重大贡献。张口洞也有可能给现代人类起源的争议提供重要的以至是一锤定音的证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