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传说之伏羲三回阆中

家乡区县: 南充阆中市

    相传有一次,华胥在雷泽岸边踩了神明的大脚印后,晚上在梦境中与之相婚配,于是孕育了伏羲。华胥国一带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邻近的氏族部落独能氏经常袭击华胥部落,于是已经有孕在身的华胥便带领部落逆嘉陵江北上到达天水成纪,生下伏羲。

    伏羲孕在阆中,《山海经》、《路史》、闻一多的《伏羲考》等资料都有记载,阆中民间也有很多故事。传说人类从纯粹打猎维生到豢养家禽、家畜等,都是伏羲三次回到古华胥国的阆中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山海经》记载:远古母系氏族时期,今阆中七里镇一带还是烟波浩淼的湖泊水泽,叫雷泽。这一带又称为阆中环福地,传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曾在阆环福地任女司,后来华胥在这一带作了氏族首领。当时,这里水美鱼丰,这支部落在这里沿水而居。倚山而憩。他们持原始的工具,以原始的方式从事渔猎。自小伏羲就把母亲华胥尊为东方圣母,长大后在淮阳竞选上九大部落的总首领之后,他更是眷恋母亲华胥曾生活、孕育过的地方,野史轶闻说他曾先后三次回到故乡阆中。

     第一次回阆中是伏羲19岁的时候。此时,华胥又带领部族和11个月的女儿女娲回到华胥之国阆中安居乐业。伏羲看到母亲、妹妹和乡亲们在湖边用树杈、石块击打游鱼,命中率很低,经常吃不饱,他便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一次,他从蜘蛛结网捕捉飞蛾受到启示,试着用林中的藤蔓编织成鱼网捕鱼。一试,效果远远胜过棒打、石击游鱼的收获。吃不完的鱼,他又教人们用树皮编成鱼篓囤养起来。这种渔具,就是现在嘉陵江流域的渔民仍在使用的“巴篓”;他看到人们裹着树皮、兽皮劳作不方便,便从野蚕吃叶吐丝受到启示,教人们养蚕。缫丝织布,人类从此便开始穿上了冬暖夏凉的布制衣服。
事隔几年后,伏羲第二次回到华胥之国阆中。他看到这里的百姓狩猎方式和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往往劳而无功,便教人们用石头、木棒、竹片磨制成两端锋利的武器打猎。遇到大兽、凶兽,就组织大家执锐器群起而攻之。结果,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人们的收获比原先增加了许多倍。吃不完了,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野兽或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 、马、羊、兔等家畜的序幕。
      98岁的伏羲,已厌倦了红尘,对山灵水秀的雷泽故地更是神往,于是第三次回到阆中。传说阆环福地是天帝藏书之处,而这些书籍皆玉片、石片,无文字,智者见之悟道,仁者见之悟德,能者见之悟纵横之术。伏羲选中阆中的云台山潜心研习易经,专注地画演乾、坤、离、坎等八卦,这些是人类最早了解世界的文化符号。得闲时,他还深入民间,教民用象形、会意、形声等“六书”达意表情,从此结束了人类以结绳记事的落后办法。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伏羲在河南陈州当选为部落总首颔后,曾三次回到母亲华胥的家乡阆中,完成了两大发明,一是结网捕鱼;当时,今七里镇一带还是烟波浩淼的湖泊水泽,称彭池、南池。他看到百姓在沿岸用树杈、石块击打游鱼,命中率很低,于是便从蜘蛛结网捕捉飞蛾受到启示,试着用林中的藤蔓编织成鱼网捕鱼,省事、省力,收获又丰。吃不完的鱼,他又教百姓用树皮编成鱼篓囤养起来,这就是嘉陵江流域的渔民至今仍在使用的“巴篓”;其二是教会人们打猎。他看到这里的百姓狩猎方式和武器落后,便用石头、木棒、竹片制作成锋利的武器。遇到大兽,就执锐器群起而攻之。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收获很多。吃不完了,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马、牛、羊、兔、狗的序幕。伏羲又注重生态平衡,一次他打死了一只鹿,别人为他欢呼,他却潜然泪下说,这是一只有孕的鹿,我不该打死她!伏羲从动物世界颔会了万物的循环,并在他的卦象理论中将这种循环理念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后来文王演周易,八卦,实际上就是对伏羲的卦象,以及易经原理进行了分析论证和归纳总结。

美好的一天(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