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十三品陈列室,位于汉中石门风景区。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
这十三品分别是:一品《石门》碑;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被称做“陕南第一古石”,镌刻于公元66年,是我国早期的摩崖石刻,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记载了汉明帝刘庄复通褒斜道开凿府门隧洞的事。从书法上说,它上承秦小篆下启古隶,隶中带篆,颇有古韵,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清人杨守敬评价为 “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模拟。”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建和二年(148年)刻,它记述了汉顺帝年间司隶校尉杨孟文向皇上上书,力驳众议,并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历史,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门颂》的书写者意在歌功颂德,而不在于显扬书法,但他的书法却被后世称为“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它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汉中略阳的《甫阁颂》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中极作,书法珍品。
《石门颂》,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石门颂》之后,还有《李君表》、《杨淮表纪》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都是汉代摩崖的精品。《杨淮表纪》,全称为《司隶校尉杨淮下邳相杨弼表纪》,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孙。
曹魏石刻中,《李苞通阁道摩崖》属少见的三国遗存,是研究三国蜀魏之战的实物资料。而《石门铭》,则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铭文所记为赞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开路盛举,记载了北魏时褒斜道改道至回车(今凤县东南)的历史。《石门铭》的书法也极其珍贵,它由隶向楷过渡,在魏碑中地位极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为飞逸之宗:“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不识人间烟火之仙品。”近代于右任先生在《右任墨缘》中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之句,可见《石门铭》在书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石门十三品中,还有几方描写褒谷风景的石刻,如《石门》、《玉盆》、《石虎》、《衮雪》等,这四种汉隶大字摩崖,都是状物抒怀之作,是历代文人名士所留下的。
《玉盆》,相传为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石虎”,是西汉褒中县人郑子真所书。郑子真,名朴,他常年隐居于褒谷箕山,名声很高。石门隔褒河与河东的石虎峰相对相望,当地俗语常道“石门对石虎”。郑子真见石虎峰远远望去就像猛虎下山,欲腾欲扑之状,于是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石虎”二字,镌刻在石虎峰下的山崖间,字径30厘米,为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书”。郑子真的“石虎”二字,用笔厚实遒劲,“石”字左边波挑拙朴而不轻佻,“虎”字结构删繁为简,左右波桃沉稳,又互为呼应,下面三竖开张且蓄势,似雄健猛虎弓腰蓄势待时扑跃之姿。汉代摩崖石刻均收入“石虎”二字,并为之作记。
《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衮雪”旁有“魏王”二小字。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
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相传建安二十年(215)和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两次来汉中,在褒河边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衮雪”二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笔触圆润而流利,生动而有。“衮”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拨、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此外,《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释潘宗伯、韩伸元、李苞通阁道题名》追述汉魏往事,是宋代仿写汉隶的好作品。《山河堰落成记》(《重修山河堰》摩崖),形巨体丰,是南宋绍熙年间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记事碑,也是石门十三品中最大的一块碑刻。
石门十三品,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又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是研究汉魏书法的实物标本。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1000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光绪五年(1880年)石门石刻经杨守敬介绍到日本,受到东瀛书界的激赏,被列为学习书法“必修之古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