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背景):(创办时间1956年)
清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遵义知县在遵义城建湘川书院,两年后在老城建育才书院。清道光、咸丰时被尊为“西南大儒”的著名学者郑珍曾主讲启秀书院,莫友芝两度出任湘川书院讲席,培养了大批秀才、举人、进士。光绪中,遵义建有培英、味经书院,遵义县成为贵州省教育最发达的县,“沙滩文化”及学说声名远播,泽及后世。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遵义知府王联璧停办四座书院。次年,知府袁玉锡在老城建中学堂,民国初年改名“遵义中学校”。民国十四年(1925),中学校改称“黔北十县联立中学”,民国十五年(1926)更名“贵州省立第三中学”。
办学业绩:
近几年,遵义县第一中学投入巨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教学楼主体色调整,校园道路拓展,A区篮球场改造,科技大楼门头装修,南山绿化等大小工程项目,环境建设达到“五化三园”要求,2009年,学校投入300多万元对各间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电教装备步入全省先进前列。
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多次获省、市、县表彰奖励,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研成果丰硕,2004年至2011年连续八年获全市一类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一等奖;2008年电影课题研究获国家一等奖,“数学—情境”课题研究获全省一等奖;2009年获“全国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先进学校”称号;2010年获“2009年度中学办学最具成长力学校”、“电影课示范学校”称号,物理“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与研究”课题结题,并获国家一等奖。2012年6月,学校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定为“全国特色学校”,7月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
高考升学:
遵义县第一中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发展成为全省培养和输送大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建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培养了8名全省文理科高考状元,124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2万多名学生考入全国各大高校。近五年高考,有3人夺得理科状元,52人考入北大、清华,10人考入港内名牌大学,6239人升入一本院校。因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进入全省文、理科前十名,学校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西安交大、中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名牌高校列为“优质生源基地”。
2012年高考,全校参考人数1988人,一本上线1217人,其中文科192人,理科1025人,一本上线率61.20%;二本以上上线1766人,其中文科374人,理科1392人,二本以上上线率88.80%;三本以上上线1932人,三本以上上线率97.20%。600分以上153人,其中文科35人,理科118人。应届生张思伟以711分夺得全省理科第一名,杨上以698分名列全省理科第六名,欧红宇以694分名列全省理科第九名,郭小以以653分名列全市文科第一名,龚杨以285分获全省文综第一名,张思伟以299分获全省理综第一名。10人考入北大、清华,1人考入香港大学,一本上线人数连续五年突破千人大关。
近几年,遵义县第一中学在补习班完全剥离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全力实施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较高的升学率,优异的高考成绩,强劲的发展势头,引起市、县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遵义日报》等省内权威媒体的极大关注。原市委书记、现任副省长慕德贵曾亲临慰问,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穆嵘坤、县委副书记、县长魏在平联名曾致信祝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遵义县第一中学将全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乘借国发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和县委“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县”的强劲东风,抢抓发展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强做大高中教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为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