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帅”、“白富美”、“月光族”、“喵星人”……在可口可乐的包装上印上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昵称”,是可口可乐“昵称瓶”的创意。2012年,可口可乐在澳洲推出了名为Share A Coke的宣传活动,印在可乐瓶、罐上的名字是澳洲最常见的150个名字。这次可口可乐中国地区昵称瓶活动可以说是那次活动的延伸。 在首次推出昵称瓶一个多月后,7月10日上午可口可乐“昵称瓶”的定制活动达到了新的高潮。五分钟内,售价20元的定制瓶,订购数攀升到900个。人气使得可口可乐在新浪微博上订购系统一度崩溃。
昵称瓶成功的分析:
沿用了澳洲Share A Coke宣传活动的创意,有前车之鉴,为该活动在中国地区的成功奠定了一定基础,且有较完备的营销团队,制定了完善的营销战术。
并没有照搬Share A Coke的创意,而是应地制宜,将活动本土化,更接地气,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西方世界比较重视个人、尊重个人,但是亚洲国家则很重视群体。
运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活动预热,合理地应用明星效应加大宣传,由于可口可乐消费主体主要是年轻人,年轻人又大多频繁使用社交网络以及有追星的心理,这样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可口可乐同时与众多网络购物平台合作宣传、销售,拉近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
采用网络昵称:一是跟年轻人文化接近,二是根据我们的社交媒体聆听系统,发现人们其实很喜欢拥有自己的标签,找到自己的族群。如果某一个圈层的人群被激发,传播效果是加倍的。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
营销过程:
2013年5月下旬,社交平台上有人秀出了可口可乐赠送的定制版昵称瓶。许多人都在猜测可口可乐是否会有“大动作”。
5月28日,可口可乐分批次发布22张悬念海报,网友的讨论热情被触发,可口可乐选择沉默。
5月29日上午十点,可口可乐的官方微博高调证实“换装”,并发布了新海报。大量传统媒体质疑与赞扬并存的报道更是为换装的话题添柴加火。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了线下在全国铺货外,快书包、一号店等网店也同期加入。
营销策略:
可口可乐昵称瓶的创意成为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有赖于一种叫做整体营销传播的营销模式。
整合营销传播(IMC)也被称为“speak with one voice”(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即营销传播的一元化策略—借助各种传播和营销手段,向消费者传播个性化的统一品牌形象。而目前,技术手段的进步正在使品牌营销传播的目标从“制造one voice”转向更为根本的“制造one xperience”。
这不仅要求营销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消费者的思维思考,以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还要设身处地设想自己的营销活动究竟带给消费者什么样的体验。也就是说,以消费者为中心不仅仅是一种营销理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你到底想做什么?而消费者需要的又是什么?
我们把瓶子变成了社交工具。一方面契合我们传递快乐的主题,另一方面,瓶子成了我们表达对别人看法的方式。但是这种简单的创意模式可复制性大,容易被抄袭,具有一定时效性,方案存活时间不长,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断迎合挑剔的消费者的口味。
关键点传播董事长、营销实战专家游昌乔认为,昵称瓶的推出是以表达语言以及传递的内容符合社交化需求为起点的。“目前大部分还停留在技术的追求上。”因此,我们需要将产品设计得更人性化,希望得到消费者感性的认同,产品才能长久存在于市场。
另外,社交媒体营销在未来还会再进一步加大,有可能引起传统营销模式的深刻变革。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m23.cn/miazhao
我的梧桐子首页 http://www.wutongzi.com/kan/zhejiang/jinhua_lanxi.html
互相关注,帮顶观点,礼尚往来,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