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自然遗产地。1988年以来,丹霞山先后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等五项国家级牌子,2004年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位置境域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广东韶关市东北郊仁化县城南9千米处,西南距韶关市56千米,东经113°36′25″至113°47′53″,北纬24°51′48″至25°04′12″之间。面积292平方千米。锦江自北向南穿境而过,风景区由本体山峰(2.5平方千米)和外围景观两部分组成;东起僧帽峰,南抵屯军寨,西至观景亭,北到凉伞石,总面积292平方千米,开放游览面积12平方千米。
气候特点
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坡,属亚热带南缘,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 丹霞山年平均气温19.7℃,极端最低温-5.4℃,极端最高温40.9℃,最大月平均日较差18.8℃。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9.5℃。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有秋高于春的特点。丹霞山年均日照总数1721小时,太阳辐射量107.2千卡/平方厘米,日均每日日照时数4.7小时,7-9月较多,2-4月较少。
地形地貌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形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形。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是形成于距今约7至9千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同时也使整个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在距今约2300万年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本区迅速抬升。在漫长的岁月中,间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将丹霞山区塑造成680座山石错落有致,形象万千。
巴寨景区
巴寨景区在丹霞山西南10千米,当地人俗称大石山。隔锦江相对,
总面积40多平方千米,由锦水、田园、村落及仙山琼阁群山组成,“大丹霞”丹霞地貌的核心区。这里地域深广、山势高峻。在全区27座海拔400米以上山峰中,该区独占20座,最高峰巴寨海拔619米,是丹霞山的“珠穆朗玛”。这里山水交融的组合景观及地貌特征,是丹霞地貌最典型、最壮观、最精粹、最完美的代表。
长老峰景区
长老峰游览区是历史最悠久的游览区。她由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三峰构成的连体山块,由三级绝壁和三级崖坎构成三个最典型的赤壁丹霞景观层次。下层景观以锦石岩为中心。有始建于北宋的锦石岩寺、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龙王岩、梦觉关、幽洞通天、龙鳞片石、马尾飞泉瀑布及变色龙百丈崖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众景观,以历史悠久、宗教文化、丹霞地貌为亮点。阳元石景区阳元石游览区与长老峰游览区隔江相望,因有天下第一奇石阳元石而得名。该区以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以及发育最典型的丹霞石墙、石柱和石拱地貌为特色,主要景点有阳元石、九九天梯、双乳石、睡美人,古寺混元洞,七座天生桥,三处古山寨及众多拟人拟物、拟兽拟禽的山石造型以及6座古石窟寺遗迹和十几座古山寨等。细美寨建于明代,寨门扼悬崖道之口,险若华山。通泰桥为最大的天生拱桥,内拱跨度为38米,拱高15米。翔龙湖景区翔龙湖位于长老峰南侧,因其湖面轮廓酷似一条腾飞的龙而得名,龙首、龙角、龙身、龙爪、龙尾一应俱全,故取名翔龙湖。从龙头至龙尾总长1350米,水深18米。自然景观有三涧、六峡、九洞、十八峰。沿湖有龙角山、龙须涧、九龙峰、仙居岩、雾隐岩、乘龙岩、祈龙台等景点20多处,山崖上古今龙文化石刻比比皆是。[8]
锦江景区
丹霞山之秀,主要秀在锦江。一江碧绿的玉液,出自万顷林海,在丹霞山群中迂回南流。锦江两边,翠竹夹岸,树木婆娑;近石倒映,远山逶迤,富有岭南风情的山村田园风光掩映其间。诗云:“一水浮青碧,千峰竞翠微”,并不逊于桂林山水。该游览区以锦江游船为主线,北起博士生态园码头,南至丹霞电站。沿途几十处景点串珠分布,形成8千米水路风景长廊,乃大自然之瑰宝。[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