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出产的“春砂仁”,是地道的中国“春砂仁”,属芳香性的南方名贵药材。《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阳春砂仁饱满坚实,气味芬烈……其他砂仁则干缩扁薄,气味俱弱。”
“春砂仁”是姜科常绿本草植物,生长在荫蔽的树林底下,高3尺,枝、叶均与姜的枝、叶相仿。春砂仁有个特点,枝头所开的花不结果实,蔓延在地面那些花茎的花才结果。花开于三、四月,色白如玉。果结于六、七月,粉红披刺,略大于手指。
阳春砂仁,以附城盘龙金花坑的为最出名。相传,人们还未认识砂仁之前,砂仁是一种野生植物。有一年六月,盘龙的耕牛都因屙痢无药医治死了很多。而金花坑附近村庄的耕牛却安然无恙。人们觉得奇怪,跟牛群上山看个究竟。来到金花坑,只见坑沟两边的林荫下,生长着一种生姜似的植物。从这些“野姜”中散发出一种浓郁得刺鼻的芳香。牛群来到这里,都停下来饮足了坑水才离去。人们一尝坑水,
水也是芳香的。于是认为这种东西就是治痢疾的良药,即把枝、叶、根、果一齐采回熬水喂牛,果然奏效,一服就灵。消息传开,人们不但到金花坑采“野姜”治牛病,还挖回去种在树林里。这样年复一年,春砂仁越传越名贵。据说还是皇帝的贡品呢。如今,阳春到处都有春砂仁,市里还专门成立了春砂仁实验站,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和栽培,推动砂仁种植业发展。
春砂仁有甜、酸、苦、辣、咸味,花、果、根、茎、叶均可入药。自唐代以来,历代药书均有关于砂仁的记载,《开宝本草》和《本草纲目》以及有关辞书说:“姜科植物阳春砂仁,性温味辛,功用行气调和,和胃醒脾,主治胸脘胀满,胃果食滞,噎膈呕吐等症。”
春砂仁不仅药效神奇,而且还是调味的良料。一碟鱼肉,放上一粒半粒砂仁清蒸,芳香之味溢满酒楼。阳春饮食部门根据砂仁的特点调出的“砂仁肉”、“春砂鸡”、“春砂鱼”、“春砂上汤”等食谱,风味非凡,深受游客赞赏。
阳春酿酒厂还以砂仁作主要原料,生产出“春砂酒”、“春花白酒”。酒味淳香,清润柔和,营养丰富,祛风活血,醒脾健胃,调中化湿,是广东优质酒之一。还有“春砂蜜”,“春砂糖果”“春砂蜜饯”,都是回味无穷的食品。
春砂的花、叶、茎、根、与茶叶酿制出的“砂仁茶”,味道较之一般清茶更为芬香可口,有益身心。到阳春游览的人,假如没有喝上一杯“春砂酒”、“春砂茶”,那真是一大遗憾呢。[1]
2形态特征编辑
春砂仁(10张)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1.5m。地上茎直立,无分枝。叶排为2列,无柄, 有特殊气味;叶片窄长圆形或条状披针形,长14~40cm,宽2~5cm,全缘,羽状平行脉;叶鞘抱茎,叶端芒尖。穗状花序成疏松的球形,具花8~12朵;花萼筒状,先端3浅裂,花冠管细长,先端3裂,白色/蒴果椭圆形,成熟时红棕色,有肉刺。种子多数,芳香。花期3~6月,果期6~9月。7~8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临用时取种子捣碎;果皮亦入药。
3生长习性编辑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地。选择土壤肥沃、有水源的阔叶常绿林地或排灌方便的山谷、山坡、平地种植。种前要恳荒、整地、起畦,没有遮荫树的地要植树或搭棚。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山沟林下阴湿处。
4分布情况编辑主产中国广东阳春。
5分类学编辑名称春砂仁;拉丁文名Amomum villosum Lour.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姜目;姜科;豆蔻属;春砂仁。
6繁殖方法编辑可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一般习惯系采用分株繁殖。如种苗不足或引种时可采用种子繁殖。
分株繁殖
在苗圃地或大田里,选生长健壮的植株,剪取具1-2条匍匐茎,带5-10片小叶 春砂仁
的植株作种苗,于春分或秋分前后雨水充足时定植。株行距3×3尺或4×4尺。种植时将老匍匐茎埋入土中,深2-3寸,复土压实,嫩匍匐茎用松土覆盖即可。种植时因天气过旱,种后淋定根水,以利成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