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博物馆内保存有唐圣母寺四面造像碑及国家一级文物“八棱经幢”。
春秋时,蒲城县部分地区属晋国河西地域,与秦国毗连。公元前六五六年,晋公子重耳一行逃亡,到此地附近,饥饿难忍,便向村人乞食,他想到早亡的母亲,便把讨来的饭菜先祭亡母,然后君臣分食,后来人们知道他们是晋公子重耳一行,为纪念他们,便把此村叫“敬母村”,寺院叫“敬母寺”。具体建寺年代不详,但自北周至清久盛不衰,民国初寺内殿宇房舍均在,民国三十年(1941)拆除寺庙建学校,即现在的敬母寺小学。
文物部门在包西铁路蒲城段勘探出敬母寺遗址,寺庙面积达几十亩,文化层距地表七十厘米左右,发掘中主要发现唐代砖瓦残片,还有唐以后延续至清代中期的瓷、陶片,整体砖筑夯土墙屋,灰坑,墙体青砖挂灰,石块砌筑,方砖砌铺地等。
敬母寺经幢,创建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原位于蒲城县保南乡敬母寺村南的“圣母寺”内,一九九七年移存于蒲城博物馆。敬母寺经幢为八楞柱身,现存底座不全,仅存仰莲盘底座,柱上方有直径大于柱身的八边形宝盖两层,下层每边角有浮雕兽面,原宝盖上有圆形仰莲两层,其上立有方形矮柱,惜已丢失,现上下两层宝盖之间为元代柱顶石,顶部为桃形宝珠。整个经幢通高三点六米,直径一点三米,面宽三十七厘米,是陕西省目前发现最大的一通经幢。经幢上八楞形柱面代表八卦的八个方位,即“震、巽、离、昆、兑、乾、坎、艮”,八面均刻有楷书陀罗尼经文,字体多不能辨。八面中除“乾”即西北一面的上部刻有“选从政和元年泰陵、蒲城军杜温题,十月二日题”外,并隐约可见“重耳”等字,其余七面上部均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在柱身东面下部刻有“大唐奉先县怀仁卿孜母村宿者郭令代等奉为国王太子下为文武百官群品等建造”“贞元五年岁次己巳八月庚牛六日已亥建”等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