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灌云县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灌云县

        灌云隶属江苏省连云港市,东部濒临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等地区相望;西至西北与沭阳、东海两县为邻;南隔新沂河与灌南县相望;北与连云港接壤,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处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与宿迁之间,东西最大直线距离73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4公里。县总面积154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万亩。灌云县耕地面积154万亩,人均耕地1.5亩。灌云县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下辖8个镇、12个乡。灌云县共有318个行政村,总人口102.01万(2012年)。灌云地貌以平原为主,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县城。县内有大伊山等七座低矮孤山。灌云县为古海州属地。灌云因南有百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

       灌云据《尚书·禹贡篇》记载,灌云县境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的徐州之域。
西周时地属兖州。春秋战国时期,属郯国,归越地,旋为楚域。秦时是朐县的一部分,先后分属薛郡、郯郡。汉代属东海郡。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改朐县为朐山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首设海州于龙苴(今龙苴镇),统辖6郡19个县,灌云县境为东彭城、海西、东海3郡的领地。
北齐年间,海州首邑从龙苴迁至朐山,县境乃为海州辖地。至隋、唐、五代十国、宋、金仍为朐山县的一部分,隶属海州。元朝时属海宁州。明初改海宁州为海州,朐山县撤销,县境并入海州。
民国元年(1912)废州设县,析海州直隶州为东海、灌云二县,县治始设板浦。因南带灌河水,北枕云台山,取二地名首字为县名,与东海、沭阳、赣榆合称海属4县,属徐海道。1933年3月,江苏省划13督察专员行政区,灌云属东海行政区辖地。

       灌云位于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中国华东,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与宿迁之间。东临黄海,南倚新沂河,北有云台山,运盐河流贯境内;海岸线长32.1公里,南面与灌南县相邻,西面与东海县及宿迁市沭阳县相邻,北面与连云港相邻。[4] 灌云县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相望,南接江苏省灌南县,西与宿迁市沭阳县交界,北与连云港市区、东海接壤。

      灌云县海水浓度高达2.6-3.2度,一直是传统的淮盐生产基地。开山岛周围是著名的开山渔场,盛产鲈、鲳、墨、梭鱼、鲻鱼、马鲛、鳓鱼、带鱼等60多种海产品,近海生物资源有兰哈、牡蛎、蛏、沙蚕、蛳螺、贻贝、彤蟹、黄英蟹、石尾虫、鳗鱼苗、蚂蚁虾等。人工养殖对虾年产100多万公斤。盐区海水滩还盛产沙光鱼,色细肉嫩,汤汁鲜美,素有“十月沙光赛羊汤”之美称。有贝壳沙滩3500亩,贝壳藏量极其丰富,是淡水养殖及畜牧生产的饲料资源。

       2013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88亿元,增长19.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92亿元,增长11.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8.1亿元,分别增长19.63%、22.1%;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21.7%;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17元,分别增长12.2%、10.5%;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99%。2013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88亿元,同比增长19.4%;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21.7%。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均增长21%;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0元,分别增长10%、13%。预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7∶48.3∶31。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99%。

       2013年,灌云县实现农业产值4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林业产值2.4亿元,增长4.5%;牧业产值28.93亿元,减少1%;渔业产值10.13亿元,增长1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78亿元,增长10.8%。2013年,灌云县粮食播种面积166万亩,粮食总产79.24万吨,单产476公斤。其中:夏粮播种面积75.6万亩,总产29.08万吨,亩产385公斤;秋粮种植面积91.4万亩,总产51.1万吨,亩产559公斤

       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旅游百强名县、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旋耕机之都以及全省财政增收表彰单位、金融生态县、土地执法模范县、植树造林先进县、中国双拥模范县、中国体育强县。

taylor 东霓(2014-11-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