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为本市水稻的主产区,全市30万亩水稻,有25万亩在宝坻区。但多年来,种稻农民增产却不增收。当地政府如何破解这个怪圈?又是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稻区土地资源让农民增收的呢?
宝坻区八门城镇位于九河下梢,水渠纵横交织,稻田成方连片,是年年丰收的“米粮仓”。然而,这个“米粮仓”却没能变成稻区农民的“钱袋子”。和所有北方水稻产区一样,宝坻的水稻一年只产一季,也就是说,种稻农民一年的收成都押在这一茬稻子上。宝坻区农委副主任吴铁明告诉记者,近几年稻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就像沉甸甸的稻穗一样,压在他们心上:
因为咱们国家粮食的价格,上涨的幅度非常小。但是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资的价格上升的比较多。农民这么多年是增产不增收。稻地人均三四亩,一亩地五百块钱,四亩地才两千块钱。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让稻区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宝坻区人大代表李永军告诉记者:
我们就到各个地方去参观,去学习,回来以后就琢磨水稻里面套养水产品。能不能在水的方面做文章,怎么样把水再利用起来,怎么样再开发,深层次的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
李永军所说的“套养”指的就是“立体种养”:在一片水田里,既种水稻,又养泥鳅、螃蟹等水产品。这样模仿了天然生物圈,稻田里的虫害为螃蟹、泥鳅提供了食物,而水产品排泄物又成为了水稻的肥料。吴铁明告诉记者,立体种养可以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搞立体种植,这样增值的效果比较好。因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保障。养鱼虾蟹的话,不能用农药、除草剂;稻米的品质可以达到绿色有机,那么稻米的价格可以增加。水产品也可以成倍的增加收入。
水稻立体种养的方案确立了,可习惯了旧套老路的村民,谁也不敢把钱往水里扔。为支持立体种养项目,政府每亩地给了300元的补贴,可还是没人响应。区人大代表李永军决定站出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谁也不敢迈头一步,这次我想试试。我就组织我们村里几个种地的能手,党员、积极分子,组织了8个人。我说咱们试,赔了呢算我的,赚了呢那分成。
但是,搞立体种养,光有几个敢于承担风险的带头人是远远不够的,25万亩水田效益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形式不再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机械化的种养和专业化的管理,才能带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这些都需要新型的生产模式支撑,于是农业合作社模式应运而生。吴铁明说:
录合作社规范化经营,一个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有一个是提高亩产量。他们农民申报合作社的程序也不明白,另外合作社规范化的管理,也不明白,就是我们农委组织培训,农民使用人才的培训,销售不会销售的话,给他经纪人的讲课,从技术上,经济上,给培训,全方位的帮助他。
2009年10月,李永军牵头的清水思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政府的扶持下成立,合作社制定了合作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开始实施立体种养。我们这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用土地入股,还有一个是用资金入股。包括我是8个人,一个人投10万、80万。从品种上调整,要种品味高的一级米。水产品通过实验,能够在咱们这地区能够适应的产品,把它发展开了。试了五种:清水虾、水蛭、泥鳅、鳝鱼,还有甲鱼。螃蟹特别成功,养殖时间短,市场也好销售。当时第一年收成挺好,股民们也挺乐的,一人分了几万,第二年就开始扩大规模,从8股扩大到27股。
成功的经验是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清水思源合作社的姜会计拿来帐本给记者边瞧边说,周边的农户都抢着入股合作社:
2009年10月份咱们建的合作社,一开始就8股、8万元的股金,现在是78户,600万的股金,2011年,咱们是5千亩的水稻,2012年是7千亩,稻田的流转面积在增大。去年我们稻米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千多万。水产品去年我们有2000亩的稻蟹,每斤市场价大概是40元。水产品大约是在6百多万吧。
初夏时节,看宝坻的千顷稻田,只觉清风习习,满眼绿色,很有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稻农门焕刚正在检查刚洒下的螃蟹苗,他告诉记者,自己种了30多年的水稻,现在可
立体种养种的最大卖点在于农产品的绿色天然无公害,现在宝坻区农委正在积极帮助稻农们组团注册商标、申请认证,争取让沉甸甸的稻穗结出金灿灿的收成。宝坻区农委副主任吴铁鸣说:
录音:没有品牌没有商标没有认证,就进不了大的市场,就没有大的竞争力,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以后收益非常低,所以我们组团打牌子,一个是搞绿色有机的认证,通过立体种养,提高他的质量;再有就是注册商标,来保护我们这个大米的销售。〈3分40秒〉我们申办一个地理标志的认证,给宝坻大米一个身份,能够在市场上去竞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