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华英学校的前身是1913年由英国教会开办的华英中学,解放后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佛山市第一中学,1999年从佛山一中分离出来独立复办。复办后的华英学校成为一所由佛山市教育局主管,秉承佛山一中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国有民办”性质的新型初级中学。
佛山华英中学是基督教中华循道会于1913年创办。当时只收男生,称为华英男校,校舍仅限于现在校园之西区。1920年以后始逐渐向东扩展。1913年至1925年历任校长都由教会派出的英国人担任,有:詹礼德、黎伯廉、张辅德。1925年中国先后爆发了反帝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工人罢工运动”,同年六月,发生了英法帝国主义残杀我国工人的广州“沙基惨案”。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当时的中国政府实行“立案”制度,这期间华英停办了三年。
1928年秋,局势缓和,学校校董会复办华英,由华英校友、后毕业于岭南大学的李连枝出任第一个中国人的校长,并于1931年获准立案。同年又开始办高中,并于1935年获准立案成为完全中学。以后历任华英中学校长,都是中国人。1928年到1949年的校长是李连枝、肖维元、杨景循、李圣华、谢志理、司徒汉贤。
1938年秋,日寇南侵,华英男、女校均迁往香港东涌湾等地,虽飘泊流离,师生仍坚持上课。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港九相继沦陷,女校被迫停办,男校搬到曲江,以英光小学作校址,1942年在战乱中复课,因校舍关系,此时男女合校上课,并在曲江一带同时招收男女生。这时的华英男校和华英女校便实际上合并为“华英中学”了。在学校辗转迁徙、师生生活极艰苦之际,不少华英学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给民众办义校,给村民治疗疫症,表现出较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令时人敬佩。抗战胜利,华英迁回佛山原校址,1946年11月正式复课,男、女校校舍合二为一使用。当时学生增至五百多人,教职工亦有五十人,第二学期复办附属小学,此时学校得到较大的发展。
华英中学是教会学校,一方面执行外国教会的意旨办学,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水平较高,教学设备较完善,学校管教严格,以提倡科学、为社会育材为理想,所以华英学子中出现过不少超卓的人才,如,著名妇产科专家陈自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热带病学专家伍学宗、我国著名人类民族民俗考古和博物学家杨成志、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作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司徒汉、中回著名雕塑艺术家司徒杰、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著名心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罗征祥、泌尿科博士生导师省特级劳动模范梅晔等都是华英中学的校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