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诸暨绵绵群山中,有着广达3万多亩的一片香榧林,其中香榧古树群126个,千年以上的榧树2700多株,盛产榧树达15万株,平均年产香榧50万公斤左右,占全国香榧总产量的60%以上,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香榧之乡”。
走进诸暨香榧盛产地之一的钟家岭村仙坪山,只见山头云雾缭
诸暨香榧,满山满坡生长着近千株百年以上的古树,雄树的粗壮枝干以各种姿态伸向蓝天,雌树却“披发”下垂。这里的香榧古树群落在几百年的生长过程中,因为历经狂风暴雨摧残和电闪雷鸣打击,有的折枝断臂,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虬株龙盘屹立于悬崖峭壁中,因而香榧古树群落的形态千奇百怪,有的似兽类奔走,有的似雄鹰展翅,有的似一对恩爱情侣,有的俨然成了怒目金刚……
香榧树长得最为雄伟奇特的,得数西坑村马观音岗顶湾的那株“香榧王”。这是一株雌香榧树,高达18米,可与6层楼比高下,胸围9.26米,需6人才能合抱,它的巨枝像伞骨一样向四面八方伸展,犹如一把巨大的青蔓伞,树冠覆盖面积达0.85亩,合57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多人在它的下面纳凉,它每年产700多公斤鲜果。
香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高,据分析,它的果肉含脂肪50%、蛋白质10%,还有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香榧不但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香榧有“治五痔,去三虫蛊毒”、“疗寸白虫,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等功效。品尝香榧许多人都用牙咬开外壳,而内行人却用两个指头捏住香榧,用力一揿香榧就裂开了,然后用外壳刨去果实黑衣使之露出淡黄的果肉。这种裂壳吃香榧的方法,据说是2400多年前的西施发明的:当时西施与小姐妹去南货店玩,老板欺她们指嫩力薄,叫她们用两个手指揿香榧,谁揿得开香榧就可以免费让其品尝,心灵手巧的西施看到香榧的头上有两个凸起的圆点,就像两只眼睛一般,于是她捏住两只眼睛用力一揿,香榧壳果然裂开了。从此,许多内行吃香榧不用牙咬,只用手捏。
香榧好吃树难栽。榧树一般要栽种8年才能零星挂果,几十年后产量成倍增加,只有到了几百年的壮龄树,才能真正达到硕果累累,故当地人称它为 “公孙树”。香榧树还有一个美名曰“三代果”:榧树每年3—5月发芽抽梢,5月花原基开始分化;第二年4月中下旬雌雄花发育成熟开始授粉,8—9月受精形成幼果;第三年5—8月幼果逐渐膨大,9月初果皮转淡黄成熟。清乾隆诸暨县志载:榧树每三年始可采,叠三节,每年采一节,俗称“三代果”。
香榧采摘难度颇大,它不像山核桃那样可以棒打,因为树上除了成熟的榧子,还有明年可采的幼果,因此香榧必须一颗一颗地小心采摘,尤其是生长在树梢的香榧,需要有一定技巧的人上树才可采摘,否则便会从树上摔下来。香榧摘下来后不像桃杏李梅那样当即可吃,需要堆放七天让它发酵,让营养转化,然后剥去外面青绿色的外果皮,洗净后再堆放15天左右(第二次成熟——营养转化),只有经过这一处理过程的香榧香气才充足,才可晒干储藏或分批炒制。香榧炒制好坏也很有一番技巧,炒制用手工,用木柴,待炒制到外壳微微发黄时将香榧浸入一定浓度的淡盐水中,让盐水趁热钻进榧肉中,然后沥干再炒。
香榧由于生长地域狭窄,分布面不广,年产量也不高,许多地方只闻香榧之名而不知其实,因而人们对其倍感珍贵。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南巡会稽时,品尝了榧果而觉其名不雅,故将“榧子”命名为“香榧”。唐武宗宰相李德裕赞香榧曰:“木之奇哉有稽山之海棠榧。”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在会友时见席上香榧果吟曰:“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县令以稀世珍果香榧进贡,乾隆御口一尝,龙颜大悦,当即将它封为“御榧”,此后香榧便年年作为贡品孝敬皇上;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赋诗赞其曰:“暨阳珍果世间稀,两头尖尖白肉肥。但愿佳种传八方,人人都得尝新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