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古城镇位于莘县西南部,金堤脚下,距县城40公里,为原范县治所。夏商周三代,为古顾国地。汉代建范县。王莽时曾一度改称“建睦县”,不久复为范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黄河决口,原县城毁于水,从金堤河南北移20华里重建县城,即今日之古城。1957年11月,范县县城西迁至樱桃园村北,此地更名古城,为区驻地。1958年为公社驻地, 1984年改为古城镇。
2 金代铁钟
古城镇保存下来的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是金代铁钟。铁钟现存于政府院附近的来钟寺旧址。民国《续修范县志》记载:“大钟在来钟寺,今移中山园。高九尺六寸,围十九尺五寸,上部厚八寸,下部厚二寸四分。承安四年(1276年)六月初六日铸造。”经文物部门测定,该钟通高2.9米,圆周长5.56米,底部直径1.77米,上部厚9厘米,下部厚7厘米,重8000斤。铁钟顶部为高0.5米的蟠龙形钟钮。钟体上部为植物纹,下部为云雷纹,中部以八卦纹界为四格,格内分别铸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阳文大字,表示对君、臣、佛、民的祝福。
3 来钟寺
来钟寺建、毁于何代不详,但旧志对来钟寺的民间传说却有记载。据说铁钟原挂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广济寺内,清顺治八年(1651年)发大水,大钟被吊挂钟体的巨型木架托起,由汾水入黄河,一直漂浮到范县。范县人见此钟来的蹊跷,以为有神力相助,便募捐建寺,将钟挂起,此寺便取名“来钟寺”。1975年平整土地时,古钟所在地周围曾挖出一些化铁水用的坩埚和铸锅用的泥范,范上残存的花纹字迹与钟体完全相同,可见此钟乃就地铸造,铸成后未经大的移动。
4 钟鸣盛世
2002年,古城镇政府募集资金,筑台建亭立碑,将古钟重新悬挂保护起来。亭下为一高4米的方台,砖混结构,背面为“之”字形双向阶梯,上部有石雕护栏。亭高3. 8米,六角重檐,红柱绿瓦,辅以木质雕饰,古朴典雅。亭的正面匾额书“泽被八方”四字,楹联为“亭被霞光,高处可察社情民意;钟鸣盛世,洪声再震泰山黄河”。
5 古迹
古城境内旧有子路书院、子路堤、仲子庙等。仲由,字子路,春秋末期人,因避阳虎之乱,退而修书于此,后人因此修建“子路书院”。孔子为避鲁乱曾到此讲学,亲见仲由率百姓负米筑堤盛况,叹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矣。”(出自《论语》)后人遂将此堤命名为“子路堤”。与古城比邻的阳谷县金斗营乡至今仍有“子路堤村”,且两地村民多有仲姓者,据说皆系仲由后裔。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为纪念仲由筑堤修书之举,筹资修建了“仲子庙”,并亲题匾额。今庙已不存,唯庙门残匾尚存。
6 板桥堂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于清乾隆七至十年(1742~1745)任范县县令。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居士、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橄榄轩人。晚年常以板桥老人、板桥老道人自署。郑板桥信奉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之道,为官立志上报朝廷,下安黎庶。在任期间,他傲视权贵,体恤民情,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主张轻刑简政,鸣琴而治,不事扰民之举,留下千古佳话。后人为了纪念郑板桥,称他升堂理案的大堂为“板桥堂”。板桥堂位于古城镇旧县衙,即今镇政府院内。[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