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名人——冯道立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东台市

我的家乡是在东台下面的一个名叫时堰的一个镇子上,别看我家镇子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但是就是这一方水土却养育了许多杰出人物,冯道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还记得小的时候,每天上学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古朴的房子,每次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往里面看一看,虽然它已经很破旧了,但是门口与我们自己家不一样的高门槛,总是好像引诱我进去瞧一瞧。后来到了小学我才知道,原来我每天都经过的老房子竟然是清末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的故居。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冯道立先生。

冯道立,字务堂,号西园,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卒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终年78岁。时堰这地方,地势特低。洪水骤至。田庐尽没,人民深受水患之害。因此,冯道立在青年时代,便绝意仕途,发愤专攻水利,立志为桑梓造福。他虚心学习前人的水利专著,同时又讲究实际,多次雇船至长江、淮河、废黄河、白马湖、高宝湖、洪泽湖以及范公堤东广大海滨地区进行实地勘察,访问当地的农夫、渔民,查阅有关水利、水文资料,描绘下数以百计的水利图。有一次,他去勘察水系三年未归。老百姓赞扬他有“大禹之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天气炎热,东台等地河道干涸了几个月,很多人都反对在这时疏浚盐河,冯道立坚持已见,请泰州盐运判朱沆限令6天峻工,一切赏赐从厚。他不辞辛劳,在骄阳下指挥施工。河挑好后,正逢大雨,上河坝一启,水从盐河排出,农田无一受淹,船只往来,都称方便,老百姓皆佩服冯道立有远见,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冯道立好学不倦,一生著作甚多。已刻著作6种,木刻著作36种。水利方面的专著有《淮扬水利图说》、《淮扬治水论》、《测海蠢言》、《勘海日记》、《束水刍言》、《七府水利全图》、《东洋人海图》、《东洋海口图》、《攻沙八法》等。《淮扬水利图说》内有水利图7幅,系统地提出根治苏北里下河地区水患的具体方案,提出很多科学设想。特别是《测海蠡言》,全书共分五十二目,后附《攻沙八法》,集几十年治水经验之大成,很有实用价值。冯道立先生除了注书立说外,更具奇才,他是中国清朝第一代留学博士,精通英、法、荷三国语言,除了水利方面的贡献外,还具有医学、天文、地理方面的奇才,曾制作木质浑天仪,可惜后来被地方拆掉了。

后来在我高中的时候,为了更好的保护冯道立故居,政府出资将故居修缮了一下,正式成立冯道立故居。故居内陈列《冯道立生平业绩展》,介绍了冯道立毕生为民治水的事迹,还有冯道立当年的一些手稿以及当年读书用的方桌、书箧、著作刻板和诰命箱等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冯道立先生后使裔冯华和他的母亲邰昌玲女士历经艰辛保存下来的。此外,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冯道立倡建的“务本堂水龙会所”的三架水龙亦陈列在室内。故居内市甬尽头的砖屏上,刻有冯道立先生的画像,画像两侧,为清代大思想家魏源当年访问冯道立先生时题的一副对联。联曰:绘郏檀之图,一卷中已饥已溺;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嚣。故居的东南角有一块空地,这里曾建有一座砖砌的天文台,冯道立夜夜都在这里观察天象。冯道立使用过的长圆筒状的望远镜、大罗盘等仪器,60年代尚存世,这在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称得上是凤毛麟角了。冯道立墓在时堰镇建筑公司西侧的一片空地上,四周都砌了砖墙,得到很好的保护。此墓在“文革”中也险遭厄运,由于当地农民的保护,才使这位为人民兴修水利的专家未曝尸田野,199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冯道立故居(包括务本堂水龙会所)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就是我的家乡名人——冯道立,我为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位水利学家而感到自豪!

凄然gyy(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