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传统的婚娶习俗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历史上集美隶属同安县,故考察集美的民俗,实际上也就是同安一带的民俗,只是各乡不尽相同而已。随着历史潮流的演进,民俗有的保存下来,有的早已变化、淘汰。记下来的民俗,已是历史的陈迹,可供借鉴、参考、研究罢了。男孩年满十六岁称成丁,女孩年满十六岁称及笄。集美也是如此。但论及婚、嫁,男方一般在二十四至二十六岁之间比较普遍,女方是十八至二十这段年龄适合。旧社会流传这句谚语:“二十五男人是真铜(童的意思,这里是读闽音)二十五女人是老人”。也有少数早婚者,通常是富有人家,希望早当祖父、曾祖,儿孙十六岁还不甚懂事就结婚,此系个别少数。旧社会女子较少出门,“待字闺中”,通常要靠媒妁来撮合,现在虽然已自由恋爱,但结婚仍少不了媒人(或称介绍人)。旧社会论婚、嫁,先由媒人带家长和男方去相亲。假使有亲戚与女方同乡者就以走亲戚的名义,偷偷借故相看;若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就由媒人带男方装成问路,或探询某事,来达到相亲的目的。因此相亲也有人说成去看亲或看新娘。如果双方(包括父母)都同意了,就由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媒人要用红漆篮子到女方家取庚贴(八字),双方都要在神前燃香祷告。男方家长把取来庚帖放在自家的神龛前。祝告神明,祝他们一对新人能有缘分,能白头偕老,祝神明揭示等等。这样过了三朝,家里没有发生什么事,算是吉利,这就可以拿女方庚帖去找“日师”择日,择日要连同男女两家大小生辰日子都给日师知道,以便算出最佳的良时吉日。择日要择三个吉日:一是送定金的日子(闽南语称送小定)。通常媒人用红漆篮子带到女家,一般是十二或二十四个银元为定礼。二是正式行聘的日子。这时由媒人带男方的人担去聘礼,送去双方商定的聘金、喜糖、尺头(给新娘裁新嫁衣)、若干金银首饰。这样才算是真的把亲事订下来了。三就是正式娶亲的日子。这时男女双方在自家“上头”(也有父母当年没有上头的要先补这门课,才让孩子“上头”)。“上头”的仪式也很隆重,要煮汤圆敬家里的祖先和土地公、菩萨。男女双方均一样,新郎换上自己的衣裤,坐在新的“笳犁”(闽南音,一种篦做的晒粮食五谷的用具)中,“笳犁”中放一个小竹椅子也是全新的。被上头的新人端坐在椅上,通常由上一辈双方夫妇结发健在的女宗亲来担任,上头要唱几句吉祥话:例如:“捻得好,翁婆保老”,“捻得正,夫妻相疼”等等;这种仪式男女双方一样,用新木梳在新人头上梳头发。女方还要戴上红花,“挽面”(用线把脸上的细毛绞掉)这样就算成人了。“上头”的衣、袂一般只穿这一次就洗清洁收藏,等到人老逝世做为内衣穿。娶亲的当天,男方要用春抬扛去礼物,通常是宰好的一头猪、二瓶酒、喜糖、大糖(用白糖溶解后制成塔型,八卦双喜等图案)、肉饼等物,这些都是预先商定的,还要二只红木箱子给新娘装嫁妆。女家把猪收下来,留下四条猪蹄,二瓶酒倒去,换上二瓶洗米的米泔(意给男方以示年年养大猪)。女方的陪嫁品要有十二项吉祥物:木炭(闽南音叫生炭,谐音是生传,就是儿孙满堂的意思),铅钱(一种细小的铅片,“铅”闽音“缘”,就是新娘与男方一家有缘分),肥豕(是一种野生植物叫鲎滕,结的果实如大豆夹,肥大,闽南语叫它“肥豕”给男家养大豕)。旧社会农业为主,所以处处都有以农为本的意思。此外:锡烛台、酒瓶、红桌围等等。还要一个梳妆盒,叫“镜台”。新娘梳妆用,胭脂、粉、花枝及日常佩带的首饰装在盒里,这个镜台要用大红绸巾盖住。绸巾四角用红线缀四个银元。还有一个红盒子,一只红马桶,此外就是陪嫁衣物(其中一定要有做女红的用具)。男方到女方送礼的人,女方要设宴招待然后由这些人用春抬扛回陪嫁品。这时新娘子要辞别父母亲友,还有一个仪式,就是请吃笊篱肉(笊篱是竹器,过去煮饭是等米初煮熟用笊篱捞米成饭,供家内主要劳力吃,然后才放些地瓜进米汤做成粥给女人老人小孩吃)。新娘把炒熟的肉还有十二条韭菜用笊篱盛了,给女友、亲友分尝,算是分别,“韭”闽音“久”,既祝福新娘,也祝福亲友长寿久远,祝福新人白头偕老的意思。新娘由父母搀扶上轿。(这样才算“晟嫁”礼完成,丧失父母的由长兄长嫂搀扶)新娘随身带一条饭巾、一个儿孙袋、一把扇子。饭巾,(闽语谐音是傍君)要缀一对“春花”(大红纸制成的小花朵),等到男家喜宴结束,在新娘坐的位置端来一碗米饭,由新娘亲自把饭巾盖上春花的。“春”(闽语叫伸,祝年年有馀)。儿孙袋一般系装首饰,以后新娘生男育女,用来装孩子掉下来的干脐带。扇子是等新娘上轿后,走不远就由轿窗丢下来,让她的小弟弟去捡回娘家(据传说这是要女儿记得时时回娘家走动的意思)。

  迎亲那天,一般要两把轿子,彩轿(闽南叫红轿)是新娘乘坐,据说旧社会这一天是新娘的大日子,多大的官轿,碰到新娘轿都得回避,一把绿轿是媒人坐的。富有人家是三把轿,一把给送嫁的小舅子坐,通常是新娘的小弟弟这里戏谑叫“担灯舅仔”。灯就是给男方添丁生男孩的象征。如果是两把轿子,新娘的小弟弟是和媒人同坐一把轿。媒人先到新郎家,送来用红纸包着的铅钱,新郎的父母兄弟姊妹各带一小包,余下的就洒在洞房。这表示新娘与婆家有缘分。新娘彩轿一般要近傍晚才到,也是最热闹的时刻,大家围来看新娘。这时男方的一名秀童(指面貌清秀比较漂亮的孩子)来恭请新娘出轿。新娘要送给红包。然后新郎来牵新娘出轿。新娘要脚蹬在轿内让新郎牵不出来,如此再三拖延。这也是个典故,“延”与“缘”同音,要它永远有缘。清兵入关对汉人屠杀,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恨。这个民族仇恨在结婚当天以表达出来。新郎穿蓝长袍,戴毡帽,帽上绕十二根红丝线,表示今天成人,仍不忘外族入侵遭屠杀的血海深仇。新娘出轿由新郎牵着,媒人要在俩人头上遮上一个米笞,米笞上放个斗笠,表示与满清不共戴天的意思,这个习俗也沿用下来。这时,新郎的全家老小要回避,避免与新娘对冲,以后全家才会和好。新娘入门不能踏在门槛上,如果踏门槛便被认为压倒一切,尤其是当婆婆的就要记恨,往往满月后开始议分家。除非长辈族亲调解,新娘承认不谙俗例,向婆婆道歉,才能恢复和好。门内烧着一炉旺盛的木炭让新娘跨过火炉。就是表示“生炭”(闽音谐音生传)要传宗接代越来越旺。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这时全家老小才许出来见面。新娘、新郎进洞房后同坐一条板凳,板凳要铺一条新的黑布裤,一人各坐一条裤腿。这也是一个仪式,表示相爱,同穿一条裤子。由上一辈夫妇健在的女宗亲端来鸡蛋煮糖的点心,两人都得呷一口,这样娶亲仪式算是完毕。再来就是新娘要由伴娘请公公、婆婆喝红枣茶表示尊敬,公、婆要给红包当见面礼。接着就是按辈份给全家人递红枣茶,也是互相见面的意思。晚上宴客,请亲友喝喜酒。要由一位秀男童请新娘出厅,新娘要给红包。喜宴要尊新郎的舅父坐上席,就是在正厅最靠东边的宴席,舅父坐东边的第一位,余者就是新郎母亲的妹夫、姨丈等亲戚。新娘席除媒人外,要有一对男女秀童同席,一位或二位当伴娘的就席,其余要选夫妇健在的女亲友凑足十二席位。其他宴席人数就不限。这是喜宴的一般规矩。洞房除全新床具外,要烧两根通宵红烛一直到天明,这是取欢度良宵之意。结婚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请新郎的亲友、朋友来闹洞房,闽南称“哗新娘”或“吃冬瓜”,可以连续进行几个晚上。旧社会农村没有什么文化娱乐,因此借村里有人结婚闹洞房、“吃冬瓜”算是亲友来助兴凑热闹。通常由一位较长一辈的新郎亲友当主持人,新娘除新郎陪伴外要有一、二位伴娘陪伴,以便为新娘碰到难题时解围。吃冬瓜也有不成文的程序。新娘、新郎、伴娘坐在厅中,旁边就座的是闹洞房者。由新娘拿着红盘,盘中放一碟冬瓜糖,恭请闹洞房者吃冬瓜。这时闹洞房者故意推托,新娘子声音小了说没诚意,声叫大点又故作吓一跳。最后闹洞房者轮番登场,要先在新娘面前站立作揖唱四句吉祥的诗,实际是顺口溜。如,“新娘生做水(美)冬冬,恭喜今日做新人,且问你的名和姓,家里还有什么人?又如,“新娘冬瓜甜又甜,请来大家试滋味,新娘请咱有诚意,请问何时生后生?”等等。旧时代女人害羞是不敢答的,这样就逗乐一阵子,新娘不敢答,吃冬瓜的人说不诚意要离开,伴娘就来打圆场,逗到答复为止。此外还有人弄一盆水把鸡蛋放水中,要新娘把鸡蛋吸上来,这叫“咬鸡蛋”;或用一小段冬瓜糖,要新郎新娘分吃,由新娘把冬瓜在嘴内咬断,然后用舌尖推给新郎,旁边看的人把他们一推,使他们亲吻。这些是过去认为难题的,随着社会日渐进步开明,主要是妇女解放后参加工作,过去的这些难题,现代人认为是平常,闹洞房事就不那么时兴了,现在的闹洞房一般都是双方介绍恋爱经过,或叫新娘唱首歌做个什么节目。唐王建的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三天后,新娘要入厨房,这时就有个习俗,新娘要到井边去打水,“哗新娘”的人就把吊水桶的绳子涂上猪油,弄得滑溜溜,尽管伴娘预先准备草纸给新娘垫手,但还是三番五次吊不上水来,总是尽力吊上一半,又溜下去了,要等那绳子的油渍给草纸擦得差不多了,才能打上一桶水;还有恶作剧者,趁新娘吊上水,一把沙散下,水脏了不能用,重新来,大家围着新娘笑开了,这也是个“哗新娘”的节目。还有一个节目是,新嫁娘来三朝,要到寺庙、土地公祠去拜神,新娘、新郎一齐拜,由一二位秀男童带着草席引路,这时“哗新娘”的人故意恶作剧,趁新娘不知道,把些碎石之类偷垫在新娘下跪的席底下让新娘去跪拜,碰上这种事,精灵的伴娘往往会预先检查席,翻一翻替新娘解围。旧社会有个“规矩”,一般“闹洞房”在新娘初嫁一月内,到满月新娘回娘家走亲戚后为止,后来,因为女孩子逐渐见世面变大方,“哗新娘”的亲友感到没有新的戏谑可逗乐,就只剩下在一星期以内的二、三个晚上了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j957740135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19750261

微博:http://weibo.com/u/2419750261?source=blog

小氺(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