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受应试教育恶果:容易非此即彼走极端

家乡区县: 广州市荔湾区

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这是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写给马小平编著的《人文素养读本》序言中的一句话。马小平老师因其高远的教育眼光备受学界好评,但可惜的是他于2012年因癌症过世。2014年10月26日,腾讯思享会携手《盗火者》纪录片摄制团队与图书出版团队,在北京雨枫书馆举办座谈会,探讨中国教育正在发生的这场自下而上的变革。为了让马老师的教育实验与理念被更多人所了解,会议特别邀请了马老师的学生邓白洋讲述了他的教学轨迹和思想历程。

转播到腾讯微博

马小平

马小平语文教学实验

邓白洋(马小平老师的学生):1986年到1993年,马小平在湘潭市一中。我1986年进初中,他做我的班主任。我进去之后很诧异,他跟我们说,你们是我从300多学生中抽出最优秀的学生,我要给你们做了一个3年的实验。后来才知道,300多个同学没有成绩,是随机抽签抽成一个实验班。他给我们做的是语文教学实验,简单说,是花两年时间把三年的语文课本学完,第三年是带我们学鲁迅、读一些文章,比如看一下日本和中国文化的对比。虽然课本学习时间压缩了,但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一直排第一名,而且我们是省重点。

初一到初三中,印象最深的除了课堂,还有去他家玩。他家比较小,一室一厅,房间全是书,没有钱买书架,书从地上摞到房顶,当时每个同学都有借不还地拿他的书,他也愿意送书给学生。三年下来,我们在他家里蹭饭吃,学会怎么打桥牌、下围棋、国际象棋、玩魔方。

从人力资源角度规划学校

邓白洋:马小平后来到了东莞中学去,在他快离开时,做了一个学校规划叫“XXX学校”。我当时看了规划的蓝本,非常惊讶,一个中学老师居然从人力资源角度、组织行为学角度重新规划了学校,里面不仅提到了如何教学生,还包括如何选择老师、怎么教育和培养老师,学校文化怎么建构,老师怎么激励。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续下去。

转播到腾讯微博

邓白洋

好学校的标准是能改变学生

他后来跟我商量过,想搞一个敢死队学校,东莞街上有很多没人管的孩子,没有学校教他们,我们把他们收集起来,再招一帮敢死队老师。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他们考上大学,而是走上社会后能够堂堂正正地做人,他的家人对他不会头疼。

他说了一个概念,一个好的学校不是培养出多优秀的学生,而是对学生产生多大的改变、产生多少的增值。现在很多所谓的“顶级学校”是把最好的材料选进来,送到最好的大学去,这些学生不怎么教他,他也是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所以马老师这番话给我感受非常深。

好教师需要高影响力动机

邓白洋:我在企业里研究包括“领导力”这样的项目,我感觉一个好的老师不一定有很高的成就动机,但一定要有很高的影响力动机,他想的不是个人拿到学术成就,而是影响到别人,要有很高的亲和动机。

马小平到了深圳后,跟当时深圳中学的王校长做教育改革,跟他合作了做一个学生领导力训练营。他说,未来社会需要学生领袖,于是就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教他们如何欣赏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如何进行自我的潜能激发,当时搞了暑假训练营。这个项目还是相当成功的,种种努力和尝试是他延续下来的。

好学生要有丰富的思考能力

邓白洋:后来他突然得了脑癌,但挺乐观,坐在病床上,忍着化疗后的剧痛出版了《人文素养读本》。如果说在湘潭市一中是在战术上做尝试,在东莞中学也在系统思考这个问题,到了深圳中学依然聚焦在理念框架,就是“一个好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什么样的人文素养”。从篇章、选材、框架都能看出马老师的思路。

我现在做人力资源,所以感受特别深,马上校园招聘了,招的大学生,企业都得再造一次,这是12年应试教育的恶果。现在的学生很容易非此即彼,容易被一些简单重复的概念所影响,没有立体、丰满的思考能力。到了大学好一点,因为网络的影响,大学生越来越往人性化走,但走进企业也容易走向极端,要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么非常自卑、有精神上的依赖症;要么很冷漠,不懂得相互欣赏。

503194497(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