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历史名人简介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兴化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涌现了大批名人,早在明代就被称为“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 从众多历史名人中选择了20位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进行了展示。其中,范仲淹、魏源虽然不是兴化本籍人,但他们为官兴化、造福地方,对兴化有着重要影响。这20个历史名人都是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象颗颗珍珠一样,串起了兴化从战国至清末民初的历史。 我们先来看第一位人物:昭阳,这是兴化有史记载的第一人。战国时期我们兴化这一带属于楚国。昭阳是楚国的大将,根据史料记载,楚怀王六年,昭阳连克魏国八座城池,又移兵攻打齐国。齐王大为惊恐,请谋士陈轸到昭阳将军营帐中,对昭阳讲了一则“画蛇添足”的故事,昭阳将军听从了陈轸的劝说,急流勇退。相传兴化一带被封为昭阳食邑,昭阳就在黄海之滨海滩开垦,成了兴化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人,被称之为兴化的人文始祖。现在昭阳将军的墓还保存在城区西侧,兴化所在地还称为昭阳镇。 这位是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北宋天圣年间,范仲淹任西溪盐监,发现海堤年久失修,人民饱受海水倒灌之苦。为此,他上书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张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治捍海堰。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坚持和努力,捍海堰终于修成来了。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把捍海堰叫做“范公堤”,建了范公祠。范仲淹在兴化期间还重视兴化的县城建设,建设了学宫、沧浪亭等设施,建设了县署。兴化人民对范仲淹非常敬仰。这是我们兴化的老县署的照片,一直保存到当代。 这位是大文学家施耐庵。施耐庵,名彦端,字耐庵,江苏兴化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世居兴化,后来迁徙到兴化所属的白驹场居住。因元末兵乱,流寓钱塘、江阴等地。晚年回故里,潜心著述,完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施耐庵的墓在兴化新垛镇施家桥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位是高谷,是兴化明代第一位“宰相”。高谷(1390-1460),字世用,江苏兴化人。明朝永乐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少保、太子太傅,为官清廉,办事公道,主持正义,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由中书舍人升至内阁大学士,故被尊为“五朝元老”。后因年老主动辞职回家。高谷回到家乡后,隐居不出,绝口不谈景泰、天顺间的朝廷变故。天顺四年(1460年)卒于兴化,终年七十岁。高谷故居门前原有建于明代的益恭坊,“文革”中被毁。 这位是明代哲学家韩乐吾。韩乐吾(1509-1585),名贞,号乐吾,明朝嘉靖兴化韩家窑(戴窑镇西北)人。韩乐吾是明代泰州学派的传人,一生勤学传教,乐善好施,留有许多传说故事,被誉为“东海贤人”。 这位是“状元宰相”李春芳。李春芳(1511—1585)字子实,号石麓,江苏兴化人。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状元。经过6次升迁,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以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到隆庆初年李春芳升任首辅,李春芳谦恭谨慎,清正廉洁,由状元而做到宰相,被称为状元宰相。著有《贻安堂集》。 这位是明代文学家宗臣。宗臣(1525~1560) ,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改吏部员外郎。性情耿介,不攀附权贵。嘉靖三十六年(1557),因作文祭奠杨继盛而得罪严嵩,被贬为福州布政使司左参议。在福建期间,曾率众击退倭寇,升任提学副使。他的创作,散文较出色。如《报刘一丈书》,描摹了奔走权门的无耻之徒的种种丑态,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宗臣是明代文学史上的“后七子”之一。 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子。兴化人,自幼聪颖,对文辞非常娴熟,在书画方面也下过功夫。但参加科举考试非常不顺利,考了九次都没能考中,于是放弃儒学转而皈依道教,自成一家之学,后人称为“内丹”东派,著作丰富,是明清时代理论水平较高的内丹名家。 魏应嘉(生卒年不详),江苏兴化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进士,历任汝南府推官、兵科给事中、大理太仆郎、兵部左侍郎,致仕后专心研究理学,他的故居2001年才拆除。 吴甡(1589-1670),字鹿友,号柴庵,明万历进士,兴化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天启二年,升为御史,后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成为明代兴化第三位“宰相”。 史学家李清,曾任明朝刑、吏、工科给事中,明朝灭亡后,李清不事二主,辗转潜回兴化,隐居枣园,闭门潜心著书三十八年。所著的《三垣笔记》和《南渡录》以资料翔实、议论公允,成为当代研究南明历史的重要史料;所著《折狱新语》以大量案例总结归纳勘审重案的经验和理论,对研究明代司法制度有重要价值。 李楠是清朝康熙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检讨、内阁学士、工部、户部侍郎直至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掌管天下御史,左都御史为都察院主官,李楠于任上纠正许多错案,故有万邦总宪之称。 李鱓(1686--1762)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乾隆三年以检选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李鱓诗文书画都很好,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到扬州卖画为生。李鱓与郑燮关系最为密切,郑板桥也非常希望与李鱓为伴,曾经写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句。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谋生。工诗、词,善书、画。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书法自称“六分半书”。 任大椿(1738年至1789年)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苏兴化人,任陈晋之孙。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参与四库馆纂修,升任官陕西道监察御史,没来得及赴任就去世了。有多部著作。 魏源(1382~1444),字文渊,湖南宝庆(今邵阳)人。 刘熙载(1813--1881)清文学家。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他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一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他的《艺概》颇负盛名,成为研究古代文艺理论必读的书籍。刘熙载主持上海龙门书院的同时,著名学者俞越主持杭州诂经精舍,两人来往密切,切磋学问,相谈甚欢。 赵海仙(1830—1904),名履鳌,字海仙,清末江淮名医,兴化人,世代行医,望重一方。他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学识广博,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人称“赵半仙”。 李详(1858-1931)字审言,晚号辉叟,江苏兴化人。国学大师。工诗文考证,著作丰富,曾任江苏通志馆分纂、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持修纂了《盐城县志》、《阜宁县志》、《兴化县志》,他写的骈文非常有名,部分著作被编为《李审言文集》。李审言故居在市区牌楼南路范公祠2号。 李继侗(1897.8.24~1961.12.12)兴化人,是中国人在林学方面获美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人。担任内蒙古大学第一任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小苹果(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