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即指每年的11月11日,由于日期特殊,因此又被称为光棍节。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11月11号,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提高销售额度。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光棍节的重要性因为联系到购物节而更受人们关注。
2014年10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约谈了阿里巴巴、京东商城、1号店、苏宁易购、亚马逊等10家电商企业,要求防范用先涨价后降价的方法虚构优惠促销,确保“7日无理由退货”等法律规定得到切实执行.
作为普通消费者,双十一活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比上传统节日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甚至双十一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一个炒作的网络话题。双十一称之为“光棍节”,而这个节日本身是因为现代恋爱婚姻成本的上升而广大青年男女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所滋生出来的。同时网络文化越来越发达,人们交流方式越来越便捷快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这是一些网络话题能够大行其道的载体。这些主要的因素,作为企业营销是不得不加以考虑和利用的.
2009年前,11月11日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到2012年,它却成了一个标志性节点,一个销售传奇,一个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 2009年,天猫(当时称淘宝商城)开始在11月11日“光棍节”举办促销活动,最早的出发点只是想做一个属于淘宝商城的节日,让大家能够记住淘宝商城。选择11月11日,也是一个有点冒险的举动,因为光棍节刚好处于传统零售业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但这时候天气变化正是人们添置冬装的时候,当时想试一试,看网上的促销活动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窗口。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双十一”成为电商消费节的代名词,甚至对非网购人群、线下商城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围绕这个日子,线上天猫、京东、易迅、当当、国美网上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提前热身,线下家电连锁卖场、商场也打得不可开交。2012年“双十一”服务于这次狂欢节的商家、快递业、支付行业、第三方服务业以及电商平台等相关行业从业者将达百万。
2011年11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就已经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双十一”商标注册申请,并于2012年9月27日通过初审并进行公告,于2012年12月28取得该商标的专用权(即获得注册)。详见商标局网站,2014年10月末,阿里发出通告函,称阿里集团已经取得了“双十一”注册商标(注册号码:10136470,10136420),经阿里巴巴集团授权,天猫就“双十一”商标享有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其他任何人的使用行为都是商标侵权行为。
有业内人士爆料表示,阿里要求媒体封杀京东的广告,理由是京东的广告语使用了“双十一”字眼,而“双十一”乃是阿里的注册商标,任何其他公司机构不得使用。
京东官方作出回应,称对同行抢注"双十一"商标并禁止他人使用表示遗憾。“双十一”已经成为全零售行业的节日,阿里注册“双十一”商标是垄断行为。并称京东将大力推广自家618节日,邀请友商同行参与。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各大电商已经开始为销售活动摩拳擦掌大打广告促销,而与此同时,国家工商总局也加强了年末对电商的监管。
国家工商总局召集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携程等10家电商企业进行约谈,主要围绕如何对“销售行为管理混乱”的问题展开。
面对“双十一”这类网络消费高峰期,工商总局发现,在消费者享受低价产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电商平台和网络商家对爆发性的大规模交易应对不足,从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
工商总局在约谈会上提醒各大电商企业,“双十一”要防范先涨价后降价方法虚构优惠促销,欺骗消费者,严禁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信息发布,不得因促销降低商品质量。
工商总局副局长甘霖表示,网络经营者要认真梳理以往集中促销活动出现的问题,各电商需要对照问题自行纠错,将质量放在第一位,不要做一锤子买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3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1%的受访者打算在“双十一”网购,24.4%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属于网上冲动消费的“剁手族”,对于“双十一”54.2%受访者最担心虚假宣传、价格虚标。调查显示,56.3%的受访者表示期待“双十一”,34.9%的受访者态度一般,6.3%的受访者不期待,另有2.5%的受访者对“双十一网购节”有些反感。调查显示,54.2%的受访者担心虚假宣传、价格虚标,43.3%的受访者担心快递爆仓、收货延迟,33.5%的受访者担心网站、支付系统瘫痪,32.5%的受访者担心预售商品不能七天无条件退换货,1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诈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