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变砖城 余木筑光岳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现在的古城在文史上被称为“今城”,曾经的“今城”先后经历了三次变迁才到了现在的古城位置,也就是说,除了现存的古城区外,还有三处聊城古城遗址。
为避水患,聊城城区三迁城址
人们常说的聊城古城,其实是聊城有文献可考的第四处古城城址。
吴明新介绍说,因为聊城地处平原,几次迁址多是为避水患,人们被迫放弃原来的城址,寻找新的地方生活。
根据吴明新提供的市文广新局的资料显示,聊城始建于春秋中期,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公元前522年,自此时起至北魏孝昌二年(526)止,在此地存在了1048年,地点在今聊城城区西北约7.5公里的聊古庙,也就是闫寺街道办事处申李庄东。遗址呈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约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遗址表面散布着大量陶片。
据考证,此处应为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址,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聊城一迁王城,自北魏孝昌二年(526)由故聊城移此,至五代时期后晋开运三年(946)止,在此共存在了420年,其位置大约在今聊城城区东北7.5公里处的北杨集东南约2至3公里处。
聊城二迁巢陵,在此存在时间较短,自后晋开运三年至北宋淳北三年(992)只有46年,其位置在今聊城东南约7.5公里的旧州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九州洼”,传说巢父墓在此,故曰巢陵。
史料记载,大禹时封有巢氏的后代建立有巢国 (今安徽巢县一带),历经夏、商、周三代,世代皆为诸侯。春秋时期,楚国灭了巢国,巢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巢姓。“巢父遗牧”也是“聊城古八景”之一。
聊城三迁即到现在的古城位置,自淳化三年(992)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土城变砖城,建造“余木楼”取名光岳楼

变砖城,建造“余木楼”取名光岳楼
三迁至现在的位置,古城才开始了它千余年的风雨历程。
方方正正一座城,吴明新说,史料记载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东昌平山卫指挥史陈镛改筑为砖城。
洪武七年(1374)城墙修筑完毕,陈镛又利用修城墙剩下的木料在城中间位置建造了一座可进行军事瞭望窥敌望远的城楼,故称“余木楼”,明弘治九年(1496),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
城墙周长3.5千米,高11.7米,顶宽6.7米,基厚11.7米。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外墙用砖石砌垒。城设4门,上筑门楼,外设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名“凤凰城”。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邻之势,又有“能陷不失的凤凰城”之说。
1947年1月聊城解放,为防止敌军重占,遂将城墙拆除。现仅存城墙墙基,并被辟为环绕古城的道路。光岳楼仍高高矗立于古城中央。以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4条大街。4条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东、西、南、北4口、4门、4关。城区街道,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城区民居多为三合院、四合院,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坡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城四周,由东昌湖环抱。
依靠运河,经历繁华衰落
古城以东,是运河城区,为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商埠区。这一带的街巷多布列在运河两岸,随坡就势,依河而建,大小街衢皆与运河相通,形成放射状骨架。其街巷今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如南顺河街、北顺河街、馆驿街等;沿河民居多为前店后居、板门小院,古老的大运河似玉带在古城区蜿蜒而过。
吴明新说,古城曾因水迁址,也因水繁华衰落,而此处的水即是指运河。
京杭运河在聊城境内由阳谷张秋经聊城城区达临清,元帝国建立之后,首都定在大都(今北京),为了南粮北运以供京师,运河再次兴盛,而此时,聊城也因漕运兴盛日益繁华,聊城发达的商品经济给自身带来了名声,被称为“曹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并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从某种意义上讲,聊城在清中期代替临清成为山东运河北段的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这真可以称为聊城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水起处,繁华难掩;水落时,颓势难挽。到后来,由于航路长期不通,山东北段运河逐渐废弃,大批山陕商人陆续撤离了,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山陕会馆还在明镜般的古运河水中照着它的沧桑。本来聊城的商业全靠山陕商人支撑,他们的大批迁移使古城顿显萧条,商业迅速衰落。

 

ruiqi(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