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村1923年出生于年画之乡天津杨柳青,少年时代,画画和收藏年画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日本侵略军用木刻雕版为炮车铺路的场景令他终生难忘,很多民间年画被毁被烧,或被运往伪满或日本,日寇的罪恶行径使一心学画的王树村产生了抢救和保护民间年画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村的足迹遍布全国数十个传统年画产地和北京的各个古文化街、旧货市场,在73年的岁月中,他倾尽所有薪水和稿费购买、收集的年画粉本和版画共计17000余件。近些年来,王树村将很多珍贵的年画都捐献给了国家。
在被问到早年间为什么从能够成名成家的美术专业“转行”到颇为冷门的美术史学特别是民间美术史学研究时,王树村总是这么回答:画画是画家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年画则是大众情感与生活的体现,虽然从事民间美术的研究十分清贫,但它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高的文化价值。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华北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习和研修,为王树村的史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谈到自己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系统研究中国民间美术,至今已有60余册专著的研究生涯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时,老人很简单地将之概括为“看旧书,不看新书”。
王树村发现日本人撰写的书籍所引用的资料称不上是第一手的,而中国古代史籍上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又少得可怜;同时,美术史的研究要求“图文并茂”,要把图像资料和年画的内容、人物的背景、整件作品的寓意都进行说明、考证和评赏。在这个阶段,他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杨柳青年画和图像资料较为丰富的京剧版画作为研究对象。
他认为,史料是第一位的,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切入点。从典籍史料中可以发现和推断某一个地区年画画种的起源、流传、演变,并梳理出发展脉络。在历经无数个苦苦思索的日子后,1959年,王树村出版了《京剧版画》、《太平天国版画》、《杨柳青年画资料集》3部重要著作,改变了中国缺少自己的民间美术研究专著的局面。3本书的出版,激励了王树村向民间美术更深的层面掘进,他开始系统地梳理自己所使用的民间年画的研究方法,并开始关注更大范围上的民间美术种类,这样一干就是40年。
王树村在民间美术的研究方法上,王树村非常注意挖掘民间美术中潜藏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教育意义,而并不仅仅局限于年画艺术水平和流派的评析。他在上世纪90年代完成的《关公百图》、《观音百图》、《孔子百图》和《钟馗百图》,显示出了作者50年来所秉承的“看旧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研究理念。有人曾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抢救收集民间年画文物史料,王树村是第一人;民间年画和民间美术品收藏数量之多、品质之优,王树村是第一人;以毕生精力,长达70年的漫长岁月,投入民间美术研究,王树村是第一人;创立民间美术学科,民间艺术研究著作多达50余部,王树村在学术界也是第一人。这恐怕是对年画老人王树村毕生研究成就的最为完整的概括——他一个人的年画史,从一个侧面印证的是20世纪中国民间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历史。
王树村曾先后入天津美术馆、华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历任北京美术工作室创作员,《美术》杂志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编著的《扬柳青年画资料集》获1960年莱比锡国际书展银质奖和1985年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研究奖。著有《京剧版画》、《中国民间画诀》、《中国美术全集•民间年画》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