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地戏
在长顺县马路乡一带农村,村寨地名多带“屯”、“堡”、“旗”等,皆是明代屯兵之地。而屯兵将士后代则自称“屯堡人”。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进一步肃清云南残余的元朝势力及巩固对贵州的统治,朱元璋两次发动平滇战争,共调集了30万大军进入贵州安顺、平坝及长顺县马路乡一带屯戍。战争结束后,又从江苏、安徽等江南诸省调集戍边军士家属入黔附籍,未婚将士则在当地娶妻生子,成立家室。他们平时专心农事,战时操戈上阵,过上了亦农亦兵的生活,一直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在同当地土着居民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屯堡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屯堡文化”。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及建筑风格等无一不是明朝初期江南社会的翻版缩影。而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屯堡人的军傩——地戏,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备受世人推崇,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戏剧活化石”。只不过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今天的马路地戏面临着传承瓶颈,后继乏人,“活化石”有变成“死化石”之虞。
(一)地戏,马路乡当地群众都称为“跳神”。说起“跳神”,年近7旬的马路乡地戏协会会长方仁良如数家珍。据他介绍,马路乡共有14支地戏队,分布在14个自然村寨。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演出时间一般分为两个节令:一是农历七月十二至七月十五中元节期间,此时正是稻谷扬花时节,为祈祷风调雨顺、稻谷丰收,故又称跳“米花神”;另一个演出时间是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演出地点在各寨的空坝或平整的田间,就地围场而演,“地戏”也因此得名。每逢演出地戏之时,附近县市及十里八乡的群众皆前往观看,场面动辄万人,煞是壮观。 马路地戏从内容上看,都是跟屯堡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军旅题材,且多是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如《三国》、《岳传》、《杨家将》等,才子佳人及神狐鬼怪等题材全挨不上边。那平时敦厚朴实的庄稼汉,一旦带上面具,换上戏装,就像变了另一个人,在鼓角铮鸣中跃马提枪、冲锋陷阵,腾挪转移中剑戟铿锵,罗帕飞舞。一代豪杰英姿及悲壮的古代征战场景跃然眼前。 说起马路地戏的昔日辉煌,方仁良老人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黔南建州50年的州庆。男女地戏演员各100名,经过几个月的集训后,马路屯堡地戏方队在州庆现场惊艳亮相,引起了外界极大的震动及关注。“好多人来要求合影,好多记者都来采访……”翻着手里的地戏相册,方仁良老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马路村村支书冯情恩介绍,跟邻近的安顺、平坝等市县比起来,这么一个60多平方公里的小乡,却高密度地存在着14个地戏队,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乡地戏协会的几位长者也深知要使地戏发扬光大,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但苦于受交通及经济等因素制约,大多是“走不远,请不来”。也许正缘于此,马路地戏更大程度地保留了自己的特点,显得更加原生态。 方仁良老人介绍,地戏队都没有固定的活动经费,每次活动全靠向“票友”募集。如马路村地戏队每次要组织演出,都是向街上的商会成员募捐,或由村支书冯情恩到乡里或县里各单位争取支持。“要搞一次地戏表演,就涉及到钱,不容易”。冯情恩感慨地说。
(二) 马路乡人在演出《薛丁山征西》地戏片 现年57岁的刘志方老人是马路村地戏队的元老级人物。7月29日,往年的这个时候,他和地戏队的其他演员一准为即将开跳的“米花神”忙得不可开交。可是这天下午,他正蹲在地里,精心侍弄自己的两亩西红柿。 “今年西红柿长势不错,目前市场价格也还稳定,每斤1块多”。拍拍身上的尘土,他高兴地说。 谈到今年的“米花神”,刘志方面色凝重起来:“前段时间忙抗旱,现在又忙防汛,哪里还顾得上跳神。我们地戏队原来有14个人,几年来几个老演员都过世了,只剩9个人撑着台面,其中70岁以上的就有好几个,都不大跳得动了,就只差没宣布解散了”。 “为什么不吸收新人进来充实地戏队伍?” “现在的年轻人要不就是在家种烤烟,搞生意,要不就是出去打工,总之就是赚钱要紧,哪个还对地戏感兴趣哟,‘跳神’时他们能来捧个人场就算不错了”。刘志方一脸落寞。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跳神”几乎成了屯堡人文化生活中最隆重的大事。在多数老年人的记忆中,蹲坐在田埂上、草垛边,卷上一袋叶子烟,眯着眼晃着头跟着场上地戏演员一起念念有词,成了劳作一天后最惬意的享受。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20出头的年轻后生听着MP3,看着好莱坞大片,幻想着像超男快女们一夜成名,地戏,只是属于他们上一辈屯堡人的集体记忆。现代文明衍生的“快餐文化”,无情挤占着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如何在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承续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三) 对于马路乡地戏的传承,从地戏协会到乡里都在进行着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地戏在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传男不传女,女人只有看戏的份。但近年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打工潮的影响,部分村寨地戏队显得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为让祖宗留下的技艺得以流传,部分村寨大胆打破行业禁忌,组建了女子地戏队。如长坡组和王龙组的女子地戏队,为古老的地戏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了表演场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其他地戏队也一直没有放弃动员中青年男子加入,尽管一直收效甚微。 而其中颇具新意也颇具争议的则是该乡的“屯堡文化进校园”活动。 走进马路中学校园,四个花坛边分别立着四块宣传栏,图文并茂地介绍以地戏为灵魂的“屯堡文化”,教学楼墙上悬挂着几十个小玻璃橱窗,里面放着制作精美的地戏面具,陈列室里摆放着齐全的地戏兵器,另外学校还专门编印了屯堡文化地方教材。 据了解,为弘扬和继承屯堡文化,马路乡在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当地实际,以乡中学为试点开展了“屯堡文化进校园”活动。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学校还聘请了两位地戏老艺人每天给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上地戏课。 今年66岁的刘发强老人就是其中的授课老师之一。他27岁学习地戏,参加大小演出百余场,技艺精湛。他介绍,他们主要教学生一些地戏的基本步法和手上动作、地戏表演的一些入门理论。相当部分学生开始时都兴趣十足,时间一长就觉得枯燥乏味放弃了。“一个班也有几个好苗子,悟性也高,只不过一升入初三就不学了,有点可惜”。
不过,部分学校家长认为,学校此举是本末倒置,不务正业,有耽误学生学业之嫌。对此,校方解释为地戏课多是下午第三节课外活动课进行,学校也没有对学生学习地戏进行量化考查,完全凭学生自由发展,不存在耽误学生学业的说法。 今年将升入初三年级的王健奎同学跟刘发强老人学了两年地戏,也是刘发强口中的“好苗子”之一,同时他的各科成绩在班上也总是在前十,这似乎也印证了校方关于学生学地戏不会影响学业的说法。 王健奎说:“学地戏很辛苦,也很有乐趣,虽然没全部学会,但至少懂得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而刘发强老人也坦言,学生学地戏,顶多只能学点基本的皮毛,地戏里高亢激昂的唱腔是这个年纪的学生学不来的。
由此看来,要通过“屯堡文化进校园”培养地戏接班人似乎不太现实,但通过活动能让学生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活动本身要实现的最大目标,恐怕也仅限于此。 长顺县马路乡的一位屯堡人头戴地戏脸谱 (四) 有人认为,马路地戏面临失传,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但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作为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切行政手段的干预不会取到太大的推动作用。就像过去几十年里,即使缺少政府的关注与投入,马路地戏也能蓬勃发展的道理一样。 人们在“地戏是戏剧活化石”的说法里找到的慰藉,只不过是“我的祖上曾经阔过”的阿Q心态。地戏老艺人相继作古,新人不愿加入,地戏面临失传却是现在不争的事实。也许用不了十几年,没有了青石板街道,没有了墩子石砌成的古堡,没有了固守600年不变的生活习俗,也没有了屯堡人视为灵魂的地戏,人们该如何谈论虚无的“屯堡文化”。
马路乡物产丰富,景色宜人。乡政府有意把当地打造成乡村旅游的精品,但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这样的乡村旅游景点有何竞争力可言。因此,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屯堡文化尤其是马路地戏,成了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特殊人群创造了一段独特的文化,这段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濒临消亡之际,理应引起众多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与思考。或许该把散落民间的业余地戏演出团体组织起来,推向市场;或许应该聘请老艺人传授地戏技艺,并由财政保障其固定经济收入,是地戏走出困境的一条新路;又或许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实现地戏表演与经济收入的完美结合,是吸引新人加入地戏行列的一大动力……
总之,时至今日,“拯救地戏”已决非危言耸听。不光是马路乡,整个安顺地区的屯堡地戏也在陷入这一泥沼。屯堡人的历史不仅属于屯堡人,它是整个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如不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屯堡文化”只怕逐渐走进历史的尽头! 马路屯堡文化 长顺县马路乡的一位屯堡老年妇女正在点香祭祖
马路乡是一个以汉族人居住为主的屯堡之乡,奇特的马路屯堡文化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以前,朱元璋在明洪武年发动平滇战争,30万大军进入贵州,留部份军队在长顺马路、安顺、平坝、普定一带屯戌,大本营设在今安顺市西秀区旧州一带。军队一边操练军事,巩固后方,一边开荒种地,提供军需,这场战争打了两年,战争结束,屯戌的部队就地安家落户,在长顺马路一带农村,凡地名一带“屯”、“堡”、“旗”、“哨”的村寨,都是当年屯兵的驻地,其村民大多为当年的屯兵后裔。屯堡人的服饰很特别,妇女均着斜襟大袖、长袍、长裤、腰系青丝宽带,头上发分三绺,左右两绺挽上去,在耳际形成双髻,背后一绺在脑后挽成圆髻,别上银练玉簪,再缠上白布头带,脚上穿单勾凤头鞋。 在屯堡人的风俗活动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是跳地戏。他们一般在农历正月和七月进行演出。跳地戏一是自娱自乐,二是祭神娱神、驱鬼逐邪、祈祷年丰,祝愿平安,后者表现为一种奇特的原始的神灵崇拜古风;踩在脚下的鞋垫是一种艺术。鞋垫常常作为屯堡民族婚恋的重要信物,在婚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屯堡人在饮食上也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如“花酒”、辣子鸡、豆腐乳、腊肉、香肠、血豆腐、油炸山药、酸蕌头、干豇豆、松糕、窝丝糖等,都有其独特的色香味。马路村寨里还有一种名叫的米酒,度数在55度左右,因倒在碗里时起花泡久而不散得名,是屯堡人的特酿,十分爽口醇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