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围标志命名 以时代特征命名 以地理位置命名 以商业功能命名
水城162条路 名字由来有讲究
最近一段时间,范瑞芳一直在努力寻找对聊城地名有所研究的专家、学者,她想成立一个本市地名专家委员会,更深入地挖掘水城地名文化。
身为聊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范瑞芳这两年可谓是忙得团团转。自然,与这种忙碌相对应的就是不俗的成绩和收获了。
3年前,范瑞芳和同事们,加上规划部门的协助,整理并更新了聊城市城区地名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的制作完成耗时1年之久,里面详细、科学、严谨地分析、考证了聊城地名的相关现状。
或许对普通市民而言,并不能很直观明白规划的意义所在,但如果问你,东昌路、柳园路、兴华路、北关街等等,这些你每天走的道路,名字是因何而来,恐怕有不少人会摇头不语。
然而,这个规划可以非常权威、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
道路存在有路无名现象
记者从聊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了解到,通过对规划范围内的道路进行统计后,目前城区有名称道路共计162条,其中,古城区有50条。
近年来,聊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路名更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市地名主管部门盘点路名现状后发现,城区路名尚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道路存在命名滞后甚至有路无名的情况,还有的道路一路多名,正如聊阳路和军需路那样,民政部门统计的分别是景阳冈路、和谐路。
还有的道路名称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比如在城区物流园区区块,向阳路两侧分别叫向阳西路、向阳东路,这样称呼无疑容易出现导向错误,或许会有市民误以为向阳路是东西方向的道路。
对此,有地名学者分析认为,城区快速路、主干路等主要道路,承担着城市对外交通联系中心城区的功能。这些道路空间跨度大,所以其名称应侧重于突出聊城的整体形象,反映聊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命名要从大处着眼,有大气度,要讲究来历,经得起推敲。同时,用词宜严谨,要一丝不苟。
道路通名要保持稳定性
一般而言,道路全称由专名和通名组成,按照通名规划原则,通名词语应遵循名实相符原则、规范化原则以及稳定性原则。
通俗来说,就是通名词语应该与实体的类别、地理位置、规格等相适应,不同类别的实体,通名不应串通混用;通名不得重叠使用,尤其重要的是,道路通名要尽可能保持其稳定性。
城区地名总体规划中所指道路,是指供行人和车辆通行的交通通道,目前,两侧设门牌的道路采用“大道(大街)”“路”“街”“巷”等用作通名。
具体而言,这几个通名的划分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
大道(大街):道路红线宽度60米以上(含60米)、长度6000米以上,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地处所在区域的中间位置、发展轴或景观轴上的道路可以此作为通名。然而,以此作通名的道路,在同一区域一般不得超过两条,而且大道(大街)的命名应由市地名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路:道路红线宽度在20米以上(含20米),长度在500米以上的道路。
街:道路红线宽度在16米以上(含16米),长度在300米以上,道路等级在次干道以下,两侧以商业店面为主体的道路。
巷:道路红线宽度在16米以下或长度不足300米的道路。
记者了解到,为保护传统地名文化,并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已批准道路的通名一般不再更改,比如,不在通名系统内的坊、大街、马路等,其通名应予以保留;某些宽度不足10米的“路”“街”(如二府街、考院街等),其通名也应保留。
道路专名用词有规律可循
规划中对道路专名的解释是这样的:“体现地名指位性及区块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专名应体现总体布局的科学性,加强层次化、系列化,既注重个体命名的音、形、义,又要注重与实体特征的吻合度,以体现共同的规律,达到提高指向、指位的目的。”
对此,范瑞芳解释说,道路专名的指位性,是对其命名管理的最基本出发点之一,也就是说,路名要能反映出所指道路的大致位置和主要属性,达到见其名即能知其位、明其性。
其次,道路专名要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城区范围内的道路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某些特定的采词或使用习惯,对其中科学合理的做法,要加以继承和发扬。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要提高道路名称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好的路名要有深度、有厚度,使人追思、感怀。道路名可通过对城市的历史传承、历代名人先贤、名胜古迹、传统文化、风俗特产来派生,出自中国古代的典籍、诗词歌赋的道路名,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文化深度。
规划中还明确提出道路系列化命名的原则,这就要求,相对独立的城市新区,应该进行道路名称的整体规划,首先确定道路名主题,然后再按照层次化、系列化的原则进行命名。
比如经济开发区的道路名称以名山大川来命名,东西向道路分别为黑龙江路、松花江路、牡丹江路、长江路、珠江路等;南北向则冠以华山路、黄山路、燕山路、庐山路等山名命名。
地名专家表示,这些名山大川命名的道路,气势磅礴,象征着开发区胸怀天下的理想,道路指向特征非常明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