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有特色的将领,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的绰号,比如“常胜将军”、“威武将军”、“飞将军”……可是有一位却被叫做“大树将军”。他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大树将军”这个美誉,就源于临清市八岔路镇辛集村的五花槐。《馆陶县乡土志》载:
“五花槐,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新兴集村,地滨大河,路临要津,有古槐三株,花放五色,相传植自前汉文帝时,阴翳夹道,树大十围。及光武中兴,曾舍于下,论功行赏,冯异屏立树下。及唐尉迟恭勒马观之而叹。后宋太祖河东之战,系马于树,正值万蕊芬芳,太祖因感慨曰,此必得五沃之宜,不然何其色殊若是也。于是后人保护不啻召棠。至国朝咸同之交,土匪跳梁戕其一,虽失鼎足之形,尚存对峙之势。”
由此可知,五花槐原有三棵,植自汉文帝时,至今2100多年。三树成鼎足之势,“及光武中兴,曾舍于下,论功行赏,冯异屏立树下”。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当年跟随刘秀的开国名将有二十八位,号称“云台二十八将”。征战间隙,诸将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话题无非是自述战功,胡吹乱侃。每当众将争功论能之时,冯异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到大树下面。于是,士兵们便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后来,“大树将军”也由冯异,引伸为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历史上的五花槐曾引起唐代尉迟恭和宋太祖赵匡胤的惊叹,于是后人加以保护“不啻召棠”。可惜的是,在清代咸丰、同治两皇帝在位期间,因土匪砍伐只剩其二。
“城东北三十五里”,应是自当时的县治所在地即现在的北馆陶镇驻地东北35里的地方,大约在彭祖墓周围不远处(彭祖墓是城东北30里)。日前,经过实地探访发现,历史上的五花槐现仍在临清市八岔路镇辛集村。《馆陶县乡土志》载:“五花槐,在城东北三十五里新兴集村,地滨大河,路临要津”。据介绍,这里原是黄河故道,是一个重要码头。但随着水势消退,今天的辛集周围已经看不出什么痕迹。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历经两千余年,最初成鼎足之势的三棵槐树先是剩下两棵,原有的老槐树已于十多年前干枯,其根部冒出了小槐树芽,现在仍在的的槐树是十多年前老槐树的后代(见下图)。但无论槐树无何变迁,“大树将军”冯异不居功的谦让美德,永远值得我们礼敬和学习。这也是我们今天寻找五花槐的真正意义所在。从史籍可见,冯异的军队令行禁止,可见他治军有方;为人处世谦虚退让,可见他自身修养很好。这也是他得到士兵拥护、皇帝赞扬的主要原因。五花槐因与“大树将军”冯异有了关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