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典型人物,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而早在宋金时期,源于聊城的鲁义姑“舍子救侄”的故事就被列入其中。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二十四孝”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并发现于此时的古墓中(见上图):画面左侧一妇人右臂抱一小儿,左手指着前面的一站立小儿,身后又一小儿左手牵妇人衣襟;右侧有一军卒左手提棍、右手指向妇人,似在盘问。
追根溯源,鲁义姑的故事在前汉刘向所著《列女传》之《节义》中早有记载:
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望见一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儿随而啼,妇人遂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于是齐将按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也。乃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公正诚信,果于行义。夫义,其大哉!虽在匹妇,国犹赖之,况以礼义治国乎!《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此之谓也。
颂曰:
齐君攻鲁,义姑有节,
见军走山,弃子抱侄,
齐将问之,贤其推理,
一妇为义,齐兵遂止。
据民间传说:相传有一年,齐国举兵侵犯鲁国。入侵的齐兵逼近鹅子屯(今茌平县韩屯镇罗屯村),村里的百姓纷纷逃避。在村西的空地上,有一个年轻的村妇跑在最后被齐兵截住。只见这位妇人右胳膊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左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跑得气喘吁吁。齐兵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这个村妇:“别人都是抱小的领大的,你为什么抱着大孩领着小孩呢?”村妇说:“这个大孩子是我侄子,她父母都死了,小孩是我儿子。如今大难临头,我宁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丢掉侄儿。”齐兵听后感叹道:“人家这里真是礼义之邦,一个村妇都能舍儿保侄,如此仁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征伐兄弟国呢?”“于是纷纷把兵器投入空地的水井里,磕掉鞋上的土,一哄而散回齐国了。于是纷纷把兵器投入旁边的水井里,磕打掉鞋里的土,一哄而散地跑回去了。
如今,罗屯村西的那个土堆,据说是齐兵的鞋土堆成的。后人为纪念这位深明大义、退敌后保家乡的村妇,就为她修了祠堂,塑了泥像,起名鲁义姑祠,祠在茌平县韩屯镇大碾李村正北的罗屯村。据传,阴历二月初六是鲁义姑的生日。每到农历二月初五至初七,在茌平韩屯镇,四里八村的乡亲们,甚至不少德州、聊城的人们都来到位于该镇罗屯村的鲁义姑祠,举办香火大会,鸣炮叩头,请香还愿,,以志纪念,好不热闹。义姑祠方圆十里之内,年年风调雨顺,没有风雹等自然灾害。人们说,那是鲁义姑在荫庇后人呢?
后来该祠堂在文革中被毁,但是周围的人并没有因此停止对鲁义姑的纪念活动,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五到初七仍然有大批的人到此遗址祭拜。1996年,当地信仰鲁义姑祠的人又自发集资重新修建了该祠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