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从秦始王开始到现在21世纪,无论是文化还是美食,以及风土人情,都是那么的令人着迷,因此吸引了无数的外省人迁到惠州定居。
下面介绍一下惠州的特产:
横沥梅菜:口味香嫩不打渣
惠州市惠城区原矮陂镇(现并入横沥镇)在1995年,就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梅菜之乡”的美称。
梅菜菜式不断翻新
《惠州志》载,惠州梅菜是惠州著名的土特产之一,主要产于原惠阳县的矮陂、横沥,惠东县的梁化、增光、大岭、多祝等镇,以原矮陂镇土桥村生产的梅菜最负盛名。因其多在惠州集散、贸易,故称惠州梅菜。
民间有一个关于梅菜得名的传说。明末兵荒马乱,大批中原客籍人士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矮陂迎来了潘、刘、卢、余等一行人,各自选定地域开基立业,当时有一座跨溪过水而筑的简易木桥,村人称其为“土桥”,即今土桥得名由来。
当中一位卢公原为书香门第出身,曾当过地方小吏,因不满朝政腐败,也携妻儿随南迁人群定居于此。有一天,一位仙姑路过,见卢夫人因家中缺粮而伤心悲泣,遂送一包菜籽抚慰,言明秋天种下,春节前后即可收获。问起姓名,仙姑自称“姓梅”。秋收之后,卢夫人种下菜籽,腊月时节,果然收得又大又肥每棵重几斤的菜,食之鲜甜嫩滑。
眼见包括邻居在内一时采食都未采完,卢夫人于是将菜摘下晒干,用陶缸加盐腌制,经过晒藏,菜干肉质呈桂圆肉油亮形状,金黄腊色,香气四溢。来年春节亲朋好友相互走访,宴客时取出梅菜与猪肉同煮,鲜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亲朋好友问及菜名,卢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种,就叫“梅菜”吧。这样,梅菜也就成了流传至今的名字。
故事不见得是真,但说明梅菜历史久远。几百年来,梅菜菜式不断翻新,食法多样,除了惠州人家喻户晓的梅菜扣肉外,还可煮汤、焖鱼、蒸猪肉、剁肉饼、做梅菜肉丸等。
惠州梅菜享誉国内外
惠州梅菜如今已是享誉国内外,而令横沥人感到骄傲的是,最好吃的惠州梅菜产自横沥,在横沥镇的土桥、矮陂、马岭等地,出产的梅菜格外嫩、香,不打渣。
而说起横沥梅菜,有一个人又不得不提起,他就是惠州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板刘佛带。刘佛带年轻时在广州做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然而,家乡的梅菜由于大家一窝蜂种植,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梅菜质量每况愈下,在外名声越来越不好,他心疼不已。1994年,刘佛带回到家乡矮陂,投资400万元成立惠州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此后,刘佛带对梅菜提纯复壮,提高鲜梅菜质量;还建立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统一梅菜种植标准。在梅菜制作上,刘佛带坚持传统做法:筛选收获鲜菜,日晒;腌制脱水,日晒;二次腌制,日晒;堆放压水,再日晒;最后进仓库存放,分切包装销售。
刘佛带说,梅菜制作有几个讲究:一是鲜梅菜要好,太老太嫩都不好;二是必须用太阳晒;三是腌制用的盐须是可食用的海盐。
坚持这些做法,成本自然更高,一开始遭到了市场质疑,但刘佛带坚持下来了。2000年,刘佛带生产的“悠久牌”梅菜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于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荣获 “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荣获首批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称号。
如今,他的悠久牌梅菜已是供不应求。刘佛带说,曾有马来西亚的林老板向他订货,每个月要2货柜,但因为担心供应不上而放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