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荐贤不图私恩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时下,为他人作了点功德,解决了点问题,却到处夸耀,以“要挟”他人的事非常普遍。与此相反,原籍莘县的北宋宰相王旦荐人无数,可从来不让人知道,其忠事忠君的高风,令人赞叹不已。荐贤为国,不留私名

北宋宰相王旦,一生为官三十七年,其中在朝辅佐宋真宗赵恒二十年,任宰相十一年之久,近六年多是独自为相,当时国家一切大事,都在他考虑之中,特别是人才的录用和官员的升迁,更是他需要特别掌握的重要内容。

在宋代,官员的任命迁转,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高级官员推荐,这助长了官僚们奔走于权门的风气,而王旦则很反感来走他的后门。《宋史》本传载:

“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

王旦用人和举贤有一个特点,平时很注意知人,但又不让当事人知道。对于平时流露才华或一向知名的人,王旦也不忙于推荐,而是在平时注意考察其言行,进行必要的谈话,了解其对朝政利蔽的看法,或让其写成文字呈上,并从中选出优秀者。在做好摸底准备的基础上,到了需要提拔任命官员的时候,就秘密提出名单交给皇上,由皇帝决定是否录用,而不是以中恩中惠拉帮结派。朝中其他官员不知这种情况,争着推荐人,但最后入选的都是王旦所推荐的对象。

有个叫张师德的人,本来王旦很欣赏,曾多次同真宗说起。但他两次去王旦家,王旦都拒而不见。这使张师德很恐慌,以为别人在王旦面前说了他的坏话。于是又转托向敏中(另一位宰相)去问。王旦说:“张师德名家子,有士行,不意两及吾门。状元及第,荣进素定,但当静以待之耳。若复奔竞,使无阶而进者当如何也?”(见《五朝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二)由此看来,王旦颇为留意奖掖后进,特别是汲引那些无权无势的读书人。

举荐朝中同事,王旦更是甘做“无名英雄”,因此亦引起不少人的误解和怨言。但他仍是一直如此。计其一生,王旦生前推荐大臣十余人,后来只有两个没有当宰相,说明他认识人、了解人是很有眼力的。但这种选人荐人的情况,对外绝对保密,排除各种干扰,保持了人事工作的纯洁性。王旦死后,史官修撰《真宗实录》时,检阅内廷档案中保存的奏章底稿,才发现朝中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王旦推荐提拔的,才知道自己错怪了王公。这事不像时下许多人,托付的事不管办与不办,一律说向领导汇报了,或在办理中,一味以私恩。

在荐人唯贤的同时,王旦对自己的弟弟、儿子、女婿等亲属,因自己的工作关系,需要避嫌,不让他们在朝中担任要职。这种“避嫌”,从制度上避免了“任人唯亲”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恶劣现象。这从思想道德上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也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ruiqi(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