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过武清的人士大都知道杨村糕干的味美,很少有人知道河西务臭豆腐味香。河西务臭豆腐与杨村糕干,城关豆腐丝,黄花店的油酥火烧并列为武清的“四大名吃”。赫赫有名的王致和豆腐制品就起源于武清的河西务镇。说起这段事便引出一个真实的故事。 王致和,家居潞河畔的西河村(今河西务镇附近),家境贫寒,以卖豆腐为生。他自幼机智聪颖,喜好读书,尤喜诗词,到了中年学有成就,深受乡民称道。
一年炎夏的清晨,王致和正要挑担外出卖豆腐。不料,一位远地亲戚闯进家门,说要娶媳妇,请他去帮几天忙,随后便将王致和给拽走了。 离家数日,一天回家,王致和推开屋门就闻到冲天奇臭。待他打开蒙豆腐的包布一看,雪白的豆腐生了一层绿毛。王致和自幼以勤俭为本,一道豆腐坏了,不亚于一场灾害,他不甘心地抓起一把豆腐就送到嘴里,一咂摸,有股香味。王致和喜出望外,除去豆腐上的绿毛,又将豆腐切成小块,挑着担子便卖起“臭豆腐”来了。就这样,王致和的豆腐买卖越做越大,而且白豆腐、臭豆腐兼营,并在京南卫北渐渐出了名。臭豆腐由此也成了饭桌上的美味珍馐。
斗转星移,到了清光绪八年,经乡贤推荐,王致和应试顺天府。考题为“知味下车”。王致和灵机一动,吟诗一首,盛赞自己发明制作的臭豆腐。主考官看后,大怒。说王致和玩世不恭胆敢玷污考场,应予治罪。此时,巧遇张之洞经中缓颊,他对主考官说: “知味下车”之题,考生千篇一律皆论‘酒’,岂不乏味?唯王生之臭豆腐一诗别开生面,且诗意豁达,故应重新裁定为是。王致和险中遇救,得中第一百零七名举人,放任铁岭县,后升任卫辉知府。后来,王致和辞官,在北京延寿街开办一家臭豆腐铺。其大门对联为:“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为:臭名远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