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虽已美名远扬,但大红袍的名称由来及发展史想必很多人还没有深究过,梧桐子的编者就带您来一探究竟!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由来:
相传,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红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并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梧桐子解析:这一传说不仅解了大家关于大红袍名称的疑惑,也能够为大红袍的药理作用提供历史论据。大红袍的功效【详见:大红袍的功效分析及适宜人群】
武夷山大红袍茶园
大红袍的发展史:
大红袍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茶品之一。下面编者将对大红袍的发展史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佼佼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有提到武夷山数处有见,如天心岩九龙窠(即现在有摩崖石大红袍三个字的一处,传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处、珠濂洞一处(也有人叫水谦洞),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游记和调查都没有交代清楚这几处大红袍更具体的地点、属哪个寺庙茶庄、是否是同一种或同名不同种、茶树特征是否一样以及品质如何。
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一文中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有大红袍的,而记录大红袍采制全过程的却是九龙窠大红袍那3株。
1958年陈德华在福建长乐一中时,看到该校美术老师陈礼调到武夷山写生时画的九龙窠大红袍也是3株。
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
从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但并未引起重视。
1985年1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庆之际,五株大红袍“秘密”的引回(领导不知情),种在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
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给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
1994年,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岩茶无性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获福建升科委科学技术成果鉴定通过。
1996年,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开辟了九龙窠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启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的通知》。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类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2008年,由张艺谋策划的大型茶旅互动项目《印象·大红袍》启动建设。
2010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梧桐子网站武夷岩茶大红袍产品:
●武夷山清香型大红袍200克环保贴心装-岩意清雅
●武夷山清香型大红袍400克经典礼品装-岩韵芳华
梧桐子网站武夷岩茶大红袍相关资讯文章:
●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礼至尊
●大红袍的冲泡方法及饮用常识
●大红袍的功效分析及适宜人群
●如何鉴别正宗大红袍茶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