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春、秋两季短,冬、夏两季长,春与秋、冬与夏基本上相互对称,这是镇江四季气候的重要特征。根据镇江的实际气候情况,采用候平均气温小于5℃和大于27℃作为划分隆冬和盛夏的标准,隆冬期为12月下旬至2月中旬,相当于头九至六九,盛夏期从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中期,盛夏开始期与梅雨结束期正好相接,与三伏相吻合。
一、春季
1. 回暖早,升温快 镇江市是江苏回暖最早的地区之一,比同纬度的东部沿江地区早3天左右,与高淳、宜兴及太湖地区相近,升温比东部沿海地区早5-7天。
2. 冷暖变化大 一是春来早迟的实际变化大,如1959、1973年春来早,3月中旬末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1964、1972年春来迟,4月上旬末日平均气温才上升到10℃以上;二是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春来迟的年份4月最低气温可以降到0℃或以下,出现严重霜冻,3-4月份最高气温可以达30-35℃,温差在24小时内可达24.9℃(1972年4月18日-19日)。
3. 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 入春以后阴雨天气和雨量均明显增多,春季两个月的雨量相当冬季四个月的总和,3月末至5月中旬是全年连阴雨天气集中出现的时段之一,仅次于梅雨,有“桃花水”之称。1964年连阴雨19天,雨量达209毫米,3-4月日照平均5.1小时,日照百分率只有41%,是全年光照条件最差的季节。
二、夏季
1. 梅雨长短不一,雨量悬殊 镇江市的梅雨年际差异很大,最早的入梅期为6月4日(1956年),最晚的为7月9日(1982年),平均为6月下旬初;最早的出梅期为6月9日(1961年),最晚的为7月25日(1979年),平均出梅期为7月上旬末。年平均梅雨期19天左右,最长的43天(1980年),最短3天(1978年)。平均梅雨量22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1%,最多690.6毫米(1980年),最少23.8毫米(1978年);空梅(梅雨期,梅雨量不足常年1/3)五年一遇,梅雨量超过500毫米大约八年一遇。
2.盛夏高温酷暑,伏旱比较严重 梅雨期过后本地受副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进入盛夏高温季节,气候炎热少雨,日平均气温在27℃以上,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高温日数约占盛夏高温期的1/5;7月下旬-8月中旬的总降水量只有115.7毫米,比其前期减少一半,日照242.4小时。高温、少雨、强光、蒸发量大,形成伏旱。伏旱的机率很高,几乎年年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如1978年发生空梅,6-9月总雨量161.7毫米,只有常年的27%,形成百年罕见的大旱。
三、秋季
1. 降温缓慢,气温偏高 镇江市9月下旬进入秋季,温度下降,整个秋季平均气温比南京地区高出0.5-1℃,与苏锡常地区相近似。秋季降温速度缓慢,初霜期以及日平均气温通过各级温度界限的日期相应推迟3-5天,有的甚至7-10天。
2. 夏末秋初多连阴雨和“秋老虎”天气 自光绪六年(1880年)以来共出现73次连续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每次平均8天,最长的达23天(1894年9月14日-10月6日),每次平均降水量70毫米,最多的315.7毫米(1956年9月14日-25日,长12天)。出现“秋老虎”天气时,最高气温接近或大于35℃,如1949年9月16、17日分别达36.℃和36.3℃,1955年9月份平均气温比常年高2℃,中旬最高气温达39.3℃。
3. 10-11月天高气爽 进入10月份以后,雨日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天高气爽的晴朗天气。秋季平均气温略高于春季(分别为16.5℃和16.1℃),雨日、雨量和日照时数与春季相差很大,雨量只有春季的64%,雨日少1/3,日照百分率高9%。
四、冬 季
1. 冬季长、寒期短,最低温度偏高 冬季平均气温小于5℃的隆冬期不足两个月,最冷的时段有:1月上旬中期,1月中旬,1月底2月初,合计半个多月时间;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零下5℃的日数,平均不足9天,小于或等于零下10℃的日数近40年来总共只有11天;市区最冷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2.9℃。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比邻近地区偏高近1℃,极端最低气温明显高于邻近地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