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经济的发展历程(一)

家乡区县: 福建省永泰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永泰县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农业沿袭原始耕作制度,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民国后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城乡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到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743万元,其中农业731万元,占98%,工业12万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54元。

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1952年与1949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总产值增长46.48%,粮食总产量增长44.92%,分别平均每年以13.86%与13.17%的速度递增。人均占有粮食从206.5公斤提高到274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42元增加到50元。由于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趋向繁荣,1952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1264万元,其中农业1070万元,工业53万元,建筑业1万元,运输邮电业41万元,商业饮食业99万元,是永泰农村经济顺利发展时期。

进入1953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通过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促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与1952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总产值增长38.07%,年均递增6.66%,粮食总产量达4.5万吨,年均递增725吨。1954年实行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组织起8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同时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后全民所有制企业开始发展。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429倍。在此期间,永泰基本建设投资从1952年的0.5万元增到1957年的20.38万元。城关、大洋、同安等乡村,先后组织起建筑社外出承包工程,1957年建筑业县内产值达69万元。1954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占领了城乡市场,调整加强了购销网点,195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833万元,从1952年算起平均年递增22.26%。1957年永塘公路通车,为永泰交通运输业揭开新一页。邮电事业也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

“一五”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奠立了基础,也推动了当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95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增至203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36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291.0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降为74.22%,工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为12.07%。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得到相应的改善。1958年到1962年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的口号下,全县农村在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刮“共产风”,在生产上搞瞎指挥,刮浮夸风,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到1960年农业总产值下降到793万元,与1957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降45.02%,粮食产量下降36.22%,人均占有粮食从281公斤剧减为174公斤,下降38.08%。1958年贯彻“全党动员,大办工业”的方针,开展“全民大炼钢铁”,在短时间内,全县办起数百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81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57年增长1.79倍。但这些企业大多匆促上马,多数企业亏损严重。建筑业则由于人民公社要求劳动力高度集中,搞“五匠归队”,又一次跌入低谷。商业企业一方面搞所谓“大购大销”,大量物资积压变质,造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由于商品匮乏,社会商品零售额严重滑坡。

1960年到1962年为三年困难时期,工业企业多数被迫下马,到1962年全县工业产值猛降为30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继续滑坡,比“一五”时期平均递增率下降20.3%。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1963年至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继续贯彻中共中央1961年提出并已取得成效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根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纠正了公社化初期的失误,农业生产迅速回升。1965年与1962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总产值以年均26.93%的速度增长,达1851万元,比1957年增长11.35%。粮食总产量以年均11.78%的速度增长,达4.52万吨,恢复到1957年水平。工业生产也有较快的增长,1965年与196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46.68%,达441万元,比1957年增55.92%。建筑业也恢复了生机,县、乡又相继建立起一批建筑社,外出承包工程。社会商品零售额也略有增长。196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增长至282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57年上升19.5%。在“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虽然在发展经济中走过一段弯路,但“大跃进”中创办的一些工业企业,经过整顿并巩固下来,为永泰工业发展奠立了初步基础。特别在这一时期公路建设发展较快,先后修建了通往福州、莆田、闽清、德化等县的公路干线,乡村道路也有很大改善,这些都对后来永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66年至1975年国民经济第三个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即“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分配上搞“政治评分”,鼓吹所谓“穷过渡”,虽然受到广大农民的抵制,但仍给农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十年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只递增102%,粮食总产量年仅递增1.1%,全县人均占有粮食196公斤,比1965年还下降20%。“三五”初期,多数工业企业领导班子受到冲击陷于瘫痪,到1968年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到39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65年下降11.47%。到70年代由于莆田地区在永泰创办几家中小型工厂,增加投入,提高了工业产值,特别到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进行了工业整顿,生产秩序得到恢复,加上农村小水电又有很大发展,使工业生产呈回升势态,到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1208万元。商业饮食业在“三五”期间,由于各项规章制度被说成“管、卡、压”,受到批判,企业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下降。由于生产受到破坏,物资匮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仅平均递增4.98%。到“四五”后期,经过企业整顿,商业网点下伸,社会商品零售额有所上升,年平均递增达9.1%。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197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89元,比1965年还下降1.1%。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feixuan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0924877.html
我的新郎微博http://weibo.com/2971812253
希望和大家成为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飞旋(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