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海拔高低悬殊,群峰林立,地貌差异显著。境内大体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五业”(农、林、牧、副、渔)土地总利用率为83.8%。农业种植业耕地利用率占土地面积的9.38%。农民种植水稻、栽培番薯、发展果树、饲养禽畜,世代为本,至今不衰。曾培制出“埔埕李干”、“城关薯苗”、“永福白菜”、“嵩口笋干”、“盖洋香菇”、“姬岩茶叶”、“埕头糟菜”和“富泉羊”、“同安猪”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和优良畜种。但是,封建王朝及国民党政府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入手,解决农业(尤其是粮食)的持续发展问题,直至建国前,农民仍过着“甘薯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竹篾满墙倒”的悲惨生活,1949年粮豆平均亩产仅83.5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都把发展农业作为主要工作来抓。粮食生产总趋势是发展的、向上的。粮豆总产量1949年为1.86万吨,到1957年增至4.50万吨;1972年增至5.93万吨;1984年又增至10.08万吨;1987年达到10.31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种植面积平均亩产:1949年仅为83.5公斤,至1957年增至104.5公斤,1975年达到160公斤,1985年达到315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虽有下降,但也达到292公斤。
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建国后的农业生产曾有过3次滑坡。第一次是1958~1961年,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公社化”,搞一平二调,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平均年总产量降至3.22万吨,低于1951年。1961年总产量仅2.71万吨,低于1949年。第二次是1966~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生产又一次滑坡。4年中,粮食总产量年平均4.09万吨,虽然比50年代末期有所增长,但也仅相当于1952~1955年水平。第三次滑坡是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农业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总产量从1975年的6.06万吨,下降为5.05万吨,是1971~1987年的17年中产量最低的一年。
1987年粮食总产量虽然达到1.03亿公斤,但由于全县人口从1957年的166181人,增到310009人,因此全县人均粮食占有量仅达332.6公斤。人口急剧增加,给农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2.12万公顷,总产11.44万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畜牧、水产、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产业朝着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县名、特、优水果种植面积0.2万公顷。李果种植面积0.8万公顷,产量3.8万吨;青梅种植面积0.33万公顷,产量1.5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18万公顷,产量28.12万吨;茶叶生产面积0.2万公顷,产量0.30万吨;食用菌生产5000万袋,产量3.59万吨。大洋龙泰蔬菜有限公司西红柿种植基地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机梅、芙蓉李、白色金针菇、白云槟榔芋等生产项目列入福州市首批1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项目。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品牌农业持续发展,取得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认证3个;4家茶叶精制厂和3家蜜饯企业通过QS认证;顺达食品公司“李都”牌蜜饯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永泰李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后组建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永泰蓝丰高盖山农民蔬果专业合作社为福州市首家。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feixuan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0924877.html
我的新郎微博http://weibo.com/2971812253
希望和大家成为朋友,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