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圌山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徒区

      圌山,古称谁山、谯山,北滨长江,横亘于镇江新区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258.2米,为宁镇丘陵东端最高峰。
      圌山西距镇江36公里,雄峙江浒,扼锁大江。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囗"将余下的"专"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
      圌山在历史上即为军事重地。唐代以前,圌山为海口。宋代在此建寨,称"圌山寨"。宋建炎三年(1129)九月,名将韩世忠驻守圌山。山下的"韩桥"、"韩阙"、"营里"、"寨下"等地名,山上的韩营、烽火台遗址,都是韩世忠率军驻扎、操练和军事设施的踪迹。明嘉靖年间,在圌山设"游兵厅",派遣"把总"率军镇守。清代改称"圌山关",清道光二十年(1840)始设炮台,分别在大矶头、二矶头架设大炮。炮台在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曾抗击过外国侵略军。辛亥革命后,北洋军和国民革命军先后派兵驻守圌山。抗日战争期间,谭震林同志曾登临圌山视察。60~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在圌山驻防,建立船厂(4822工厂)。
      圌山一峰突兀,五峰并列,五峰即五峰山,又称五尖山,海拔208.7米。五峰山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第三峰、第一峰、第二峰、第四峰、第五峰,层峰峭壁,奇石嶙峋,形势险要。第五峰直插江边,酷似畅饮长江的巨龟,此峰故称为龟山头,海拔76米,有"一夫当天,万夫莫开"之势。清光绪《丹徒县志》称:"舟行其间,仅通一路,矢石可及"。五峰山与隔江30里的三江营遥相呼应,自古为重要关隘,兵家必争之地。《辞海》对圌山的险峻和地位的重要均有描述。

箭洞

      箭洞位于主峰西南山脊,顶高百丈,远看有如悬空而架的天桥,两边巨石突兀,中间山壁洞穿,传说是后羿射日时一箭误穿而形成的。
圌山上洞穴很多,但均非石灰岩溶洞,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譬如箭洞,地质学上称为天生桥。圌山的洞穴都有很好听的名字,什么仙人洞、葛仙洞、滴水洞、鸽子洞、蝙蝠洞、盘蓝洞、观音洞、透天洞、老虎洞、仙桃洞、野猫洞等等,数得过来的整整72洞。或分布在巉崖,或隐蔽于幽谷。有趣的是大多数洞门前均建有小庵,原系僧尼们孤影青灯修行的地方。这些洞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尤其仙桃洞和野猫洞,当年还是抗日游击队的红色堡垒。

绍隆寺

      绍隆寺位于圌山北面,始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首次南巡,驻跸镇江金山,赐绍隆寺为金山寺下院,后又赐为安葬祖师塔院。历史上绍隆寺也曾叫做莲觉寺、灵觉寺。

      绍隆寺在“文革”前有灵塔近300座。清代金山寺十四位高僧均安息此处。如《中国佛教史》中提及的铁舟海大师、观心大师等高僧。铁舟海大师系康熙母亲的师傅。 “铁舟海和尚塔铭”的篆额出自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之手。安葬僧人的灵塔有普同塔和单塔之分。普同塔,顾名思义就是不担任职务的普通和尚圆寂火化后的骨灰合葬处。单塔则是有功德的高僧世寿尽后的灵寝。原先那近三百座灵塔下绝大多数是一般佛门子弟的遗骨。
      绍隆寺存有几件稀世珍宝。如,明代弘治年间的一口铜钟,从五台山移到金山寺后却撞不响,置诸绍隆寺其声则浑厚悠远绕梁不绝。还有,寺内供有一尊呈倚坐姿势的观音像,上身半裸,肌肤丰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尊观音像请自雪域西藏的寺庙,而最早则是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引进的。
      中国是崇尚龙的国度。尽管作为寺庙,但绍隆寺也不例外。
传说绍隆寺本身就建在龙地上,而寺庙的整体造型则是一条卧伏深山幽谷的巨龙:寺门前的六十三级石阶——龙须,寺门东墙呈“八”字——龙嘴,龙嘴正对数里路外呈馒头状的横山——龙珠,寺前两旁分别长着一棵血榉和一棵皂角树——龙角,进入寺门藏经楼下的殿堂中央有一块约一平方米的凸地——龙舌,寺庙东西各有一口井——龙眼,寺庙西北角有一块悬挂的巨石——龙鼻,龙身压在圌山下,龙尾则藏于长江之中。确实似龙,且惟妙惟肖。
      据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临幸于此,见状大骇,不免担心这块“真象龙脉”孕育出真龙天子从而取代了大清的江山。谋臣建言道,该寺不宜住尼姑,理由是女人阴气太盛恐难以压阵。康熙颔首称是,遂传谕将绍隆寺赐给金山寺为下院,并赐葬乃母师傅铁舟海塔院,因而,绍隆寺的天井院落远不象别个寺庙那么宽敞,小巧玲珑仍保持着清代以前比丘们在此修行的格局。
圌山古炮台

       圌山北麓的五峰山,犹如一个巨大的神龟伸颈探入江中,与对岸的顺江洲(现名高桥镇),把两公里多宽的江面勒成了不到一公里的隘口,这就是万里长江闻名的"圌山关"。而圌山关炮台则由圌山炮台、顺江洲的大沙炮台和江都的三江营炮台组成。三足鼎立的炮台设置,是扼守长江的第二关(第一关是由江阴要塞和南通狼山炮台构成)。

       圌山炮台就设在突出江面的大矶头、二矶头上。一走进炮台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傲然耸立的"圌山抗英炮台遗址"纪念碑。炮台共有三处,眼前这一处保存比较完整。它雄峙在二矶头上,暗堡式的结构,全长30余米,炮口对着江面。分三个炮室,内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宽度6米,脊顶高3.6米,进深8米,炮台口宽2.5米,门宽5米。门侧附小弹药库4个。堡壁厚3-5米。从塌落的顶部看,炮台系用黄泥、石灰、细沙分层浇筑夯实。据史书记载,当时圌山炮台共有20门大炮,80余名守军。
      站在炮台上,俯视脚下,只见矶峻流急,形势十分险要。眺望对岸,大沙炮台遗址在滩头隆起,蹲伏在炮台南西两侧的两座弹药库还依稀可见。极目北望,三江营隐藏在迷漫的水雾之中……圌山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名不虚传!凭吊古战场,人们的思绪不由得不飞回160年前,仿佛看到了就在这荒僻险峻的崖头上,就在那芦苇丛生的江滩上,就在眼前这奔腾澎湃的大江里,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外敌: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7月14日,作为保卫镇江的外围战在圌山关打响。
       鸦片战争的战火刚刚燃起,就引起了作为江防重镇的镇江人民的警惕。尽管当时清廷负责江南抗英的"威武将军"奕经和两江总督牛鉴等正向敌人求和,但镇江全城官绅仍捐银数万两,加固城池;民众自动捐献铜、铁十八万斤,铸造大炮,圌山增设炮台。圌山周围的乡民,在各地人民抗英斗争的影响下,自动组织起来,准备抵御外寇。圌山脚下的大港、大路人民组织了"乡勇",积极配合炮台将士作战。
       高度评价了镇江军民的抵抗。他说:"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就绝对到不了南京。"这是对镇江保卫战,也是对圌山关炮战的高度评价!

海绵(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