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牡丹江地域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的石器时期,肃慎氏的先民们就在牡丹江流域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古肃慎氏之文化。从商周到隋朝的 2300 多年间,这里是满族的先祖肃慎、挹娄、勿吉、等部族的世居地,均同历代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行着不断的朝贡往来,这已被记载于历代史籍中。唐代,粟末在牡丹江流域崛起,建立了渤海国,为唐属地方民族政权。它长期以上京龙泉府(即今宁安的渤海镇)为首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与建设,开展了同唐、日本、契丹、新罗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活动。渤海地方民族政府的上层特别注重搞好与唐朝中央政权的关系,不断派出王室子弟到唐廷长安 “ 宿卫 ” ,不断到唐廷朝贺、进贡、抄写典籍和留学。渤海部族的第一、第二代首领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从渤海的第三代王大钦茂起,以下各代皆被唐册封为渤海国王。渤海国努力学习中原的先进科技文化,处处仿效唐京长安,积极从事渤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被誉为 “ 海东盛国 ” ,辖有 5 京、 15 府、 62 州、 103 县,国传 15 位王,历时长达 229 年,为牡丹江地方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留有深远的影响。在辽、金、元、明各朝代,这里一直为女真族居住经营。公元 926 年,渤海国被契丹(亦称辽)攻灭后,契丹在渤海国故地建立一个东丹国(意为契丹以东的国),以原渤海国首都上京城为东丹国的京城,改称天福城。不久,因契丹国发生内乱,东丹国的京城于公元 928 年冬焚毁。自此,给渤海上京城留下个 “ 东京城 ” 的称呼。金朝晚期,金国大将蒲鲜万奴叛金,于公元 1215 年在牡丹江地方自立一个大真国,自称天王,改元天泰,拥兵 10 万余众。今史学界称其为东真国或东夏国。立国 19 年后,于公元 1233 年被元军攻灭。在元朝,牡丹江地方属胡里改军民万户府统辖。公元 1307 年(元大德十一年)划归合兰(海兰、海浪、孩懒)府古(谷)州管辖。明代,这里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在牡丹江区域设有建州卫、麦兰(穆棱)河卫、阿速江卫、五林河卫、速平江卫、沙虎卫等宁古塔路的 48 卫所。在清代,管辖祖国东北盛京将军衙署以北广大地区的衙署 ―― 宁古塔将军府就设在今牡丹江市辖区以内。先是在今海林市旧街设有宁古塔昂邦章京衙署,后改为宁古塔将军(其全称是 “ 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 ” )府。衙署于公元 1666 年被康熙帝下令从海林旧街迁往今宁安。公元 1676 年,宁古塔将军衙署迁往吉林以后,在宁古塔地方仍设有副都统镇守。 1901 年(光绪二十七年) 2 月,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建牡丹江站。 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将东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撤销宁古塔副都统及其衙署,改设绥芬厅管辖。 1910 年(宣统二年),改绥芬厅为宁安府,归属于吉林省。辛亥革命后, 1912 年宁安府改为宁安县。今牡丹江市郊乜河,属宁安县第五行政区团聚乡所在地,为当时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17 年俄国 “ 十月革命 ” 爆发后,牡丹江站两侧归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司督办公署辖属。 1920―1930 年,中东铁路哈尔滨地亩管理局在牡丹江站周围地段发放过 3 次街基号,街路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店铺作坊日益兴起,逐步形成集镇。宁安县第五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快从乜河转移到火车站周围。 1932 年 5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牡丹江站及乜河、铁岭河、卡路、海浪、南岭(今胜利村)等地。 1933 年 7 月,将东省特别区改为北满特别区( 1936 年 1 月撤销);将中东铁路改为北满铁路。 1934 年 10 月,将宁安等县划为新成立的滨江省管辖。今牡丹江大部分境域仍属宁安县第五区。 1935 年,日伪当局成立滨江省牡丹江办事处。 1936 年 12 月,图们至佳木斯铁路全线通车后,牡丹江新站(即今火车站,原称宁北站)成为吉黑两省东北部交通枢纽。 1937 年 7 月 1 日 ,日伪当局设立牡丹江省公署,辖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 5 县。在伪省公署内设立牡丹江市政筹备处,同年 12 月 1 日 ,正式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时牡丹江省共辖 5 县 1 市,省会设在牡丹江市。 1943 年 10 月 1 日 ,日伪当局设立东满总省,辖牡丹江省、东安省和间岛省(今吉林省延边地区),共 3 市 16 县。总省省会设在牡丹江市。 1945 年 5 月 28 日 ,日伪当局撤销东满总省,划出间岛省,将牡丹江省和东安省合并,设立东满省,辖 2 市 11 县,省会仍设在牡丹江市。当年 8 月 14 日,日本侵略者败退,伪东满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时解体。
1945 年 8 月 18 日 ,在苏联红军驻军帮助下,成立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 8 月 25 日 ,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隶属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领导。 10 月 14 日 ,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李荆璞接收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牡丹江市民主政府。 1946 年 4 月 8 日 至 10 日,在牡丹江市召开绥宁省临时参议会,成立绥宁省政府。省府设在牡丹江市。省辖 1 市 8 县。 4 月 18 日 ,成立中共绥宁省委。 1946 年 10 月 7 日 ,绥宁省撤销,成立东北政联直属牡丹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专员公署领导。 1947 年 8 月 20 日 ,牡丹江专区与东安专区合并,成立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省领导。 1948 年 7 月 9 日 ,撤销牡丹江省建制,并入松江省,牡丹江市为松江省直辖市。 1949 年 5 月 27 日 ,牡丹江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 1954 年 6 月 19 日 ,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划为黑龙江省直辖市。 1955 年 3 月 24 日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改称牡丹江市人民委员会。 1958 年 6 月 18 日 ,牡丹江市划归牡丹江专员公署领导,变为地辖市。 1966 年 2 月 8 日 ,牡丹江市由地辖市又改为黑龙江省直辖市。 1967 年 4 月 8 日 ,撤销牡丹江市人民委员会,成立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隶属于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68 年 2 月,撤销牡丹江市建制,市革委并入地革委。 1973 年 9 月 1 日 ,牡丹江地、市分设,恢复牡丹江市建制,仍归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9 年 2 月 8 日 ,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牡丹江行政公署。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仍隶属牡丹江行政公署领导。 1980 年 12 月 1 日 ,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改称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归牡丹江行政公署领导。 1983 年 9 月 29 日 ,牡丹江地、市合并,撤销牡丹江行政公署建制。牡丹江市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原牡丹江行署管辖的海林、宁安、林口、穆棱、东宁、密山、虎林 7 县和绥芬河市皆归属牡丹江市。原所属鸡东县划归鸡西市。 1991 年,密山县划归鸡西市。 1992 年,虎林县划归鸡西市。市属的海林、宁安、穆棱三县,分别于 1992 、 1993 、 1995 年改为县级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