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旅游(二)

家乡区县: 阿尔山市

哈钠形成蒙古包的圆筒躯干,是蒙古包全部重量的支撑体。做哈钠的木材用料可选择,但和奥尼一样,必须选择年轮不大的小原木,而且必须是同种木料,长短粗细要一致。一般认为,小红柳具有轻便、不容易断裂,受潮不变形等优点,是制作哈钠的理想木料。

哈钠的多少决定蒙古包的大小。比如,4个哈钠的蒙古包是由4块哈钠组成的,一般由40多个小原木交叉在一起形成网状的一块哈钠。在小原木的每个交叉点上穿眼并用皮钉把两根小原木串在一起,这样形成一个具有许多菱形网眼的可以伸缩和弯曲的一块哈钠。皮钉的数量越多,其横向伸缩性就越大。哈钠的四边都出现V字形口子,上头的叫哈钠头,下面的叫哈钠腿,两边的叫哈钠口,把所有的哈钠口对口地接起来,用专门绳索绑在门框上,就会形成蒙古包的筒状墙体。

蒙古包的门框高度与哈钠的高度一致。古代蒙古包不用木门而只挂毡子做的门帘。现代蒙古包根据季节和气候情况,气候寒冷的时候挂门帘,有时候门帘和木门同时用。天气暖和时只用木制的两扇门或一扇门。

在门帘上方挂的一小块长方形帘子为“道途嘎”其实际作用是用来遮盖房顶蒙毡与门帘之间的缝隙。在蒙古人的风俗中,蒙古包的门槛视为家庭的象征,而道途嘎是繁衍子孙后代的象征物。

蒙古包的覆盖物大体分为德布日(蒙毡)、陶日噶(围毡)和库力图日嘎3种。

蒙毡和围毡都要用上等毛毡制作,而且每块儿都用厚布料7-8厘米的镶边儿。现在有人为了避免蒙毡和围毡被风沙侵蚀和保暖起见,给蒙古包罩上一层白色毡布。近年来,在兴安盟地区的旅游景点还出现了砖石和混凝土结构的蒙古包。

清朝政府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后,大量的外旗蒙古人和内地汉民流入兴安盟地区,开始出现“百兴格日”(土平房)、“窝棚格日”、“布日格格日”和“茅草房”等。从此,兴安盟地区科尔沁蒙古人也渐渐住进了百兴格日、窝棚格日、布日格格日等,只有部分牧区牧民和农区农民在野外作业时,短期居住蒙古包。

改革开放后,兴安盟地区科尔沁蒙古族的居住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农村牧区人们开始盖起了砖木结构的平方(称北京平),并且数量逐年增多。虽然房屋布局结构跟“百兴格日”基本相同,但使用的材料、内部装修发生根本变化。后来也有盖房顶上瓦的小起脊房。城镇蒙古族的居所,既有砖木结构的“北京平”,也有豪华、防震的楼板房和起脊房,同事机关单位集资盖起了住宅楼。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住宅楼建设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们住进商品楼房。新建的房屋设计越来越讲究宽敞、舒适,有客厅、起居室、厨房、卫生间,有的还有书房、储藏室、工作室等,应有尽有。别墅也在兴起后迅速发展。

点燃不世灯盏(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