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神庙坐落于孝妇河西岸的桑园村即现老干部活动中心后。
炉神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公元1611年),是由当时炉行中徐应元倡导,并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而建。
初建时的炉神庙,规模较小,只有三间殿堂,殿内供奉着女娲氏。女娲炼石补天,世人皆知,琉璃业也炼"五色石",于是炉行公庆就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庙名定为“祖师炉神庙”。
明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月(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由此产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炉神庙会”。
经过岁岁年年的风风雨雨,祖师炉神庙岁久失修,日见破败。乾隆元年,由李元和、姚可章等人出面,筹集资金对其进行了修葺,并改为女娲宫。自此以后,炉行日益兴盛。至道光初,由石经、李鼎钟、姚潭等人为首倡率,用五年时间对女娲宫进行了扩建,并改名为“炉神庙”。新修的正殿坐西面东,南、北两厢各为三间厅房。东面临街的高堰上建“对厅"三楹,名如意厅。临街二面全安木格棂扇,明亮轩敞。此外,还在西大殿的南山墙外置道房数椽,北首则建厨房两间。重修了高大的门楼,门下修了20余级石阶,阶下还修了路。
清咸丰二年,炉行再次修葺炉神庙,并加了神龛,在女娲像两侧,添了十二扇铺丝屏风。又于庙南隅筑高堰,构亭其上。咸丰十一年二月,捻军攻打博山,炉神庙的器物受到了一些损失。于是,在同治十二年再度重修,修补了十二扇铺丝屏风,给女娲加上了一袭"神衣",神龛上加了"神帐",神桌上加了桌衣,又新添了铺丝灯十对、配搭12个。特别是在南厅内加塑了一个不大的火帝神像。
民国以后,炉神庙曾作为小学,后改为"炉业公所",解放后,炉神庙驻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等机关,后为公园路小学的民办分校。作学校期间,南北厅及小北厅墙内所嵌历代碑刻皆用灰泥抹盖是以保全。
炉神姑庙坐落在中埠镇孟家村东,占地2800平方米,大殿及建筑物面积700平方米,有北大殿、西大殿、东大殿、钟楼、东西耳房、中门、大门、影壁墙、凉亭等建筑,院落青墙黄瓦,十分美观。
庙大门座北朝南,上有“炉神姑庙”四个镏金大字,两尊石狮分立两边,门上方有“孝道显扬”四个大字。进门后庙前院内翠柳松柏,花红草绿。东西两边各有一座凉亭,红柱黄瓦,美观大方。
院内北边是中门,门前也有一对石狮,门上方有书法家李耀东先生题写的“格天佑民”四个大字。门两旁分别耸立着十几座古碑,最早的碑刻几经战乱早已丢失或不复存在。现存最早的是乾隆十九年四月十五日“重修炉神姑庙碑” 。还有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民国时期的重修炉神庙碑记。
进入中门,迎面便是炉神姑庙大殿,还有东大殿、西大殿。大殿采用砖木、水泥结构。黄色琉璃瓦盖顶,大红门柱,花脊龙头翘角卷厦,多姿多彩。殿内炉神姑坐在中央,两壁有张店画师王永笑绘制的大型壁画“炉神姑生平”,河北书法家王志刚书写的“炉神祭”,为大殿增光添色。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三月的“一百五”、寒食、清明三天;六月的十七、十八、十九日;十一月的十五、十六、十七日均为庙会日。在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炉神姑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主要在于传承了“孝 ”文化。当今,很多家庭仍然沿袭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妇女是孝顺老人的主要力量。所以,传承和发扬炉神姑的“孝女”精神极具现实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