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家与教育家--计亮年

家乡区县: 浙江省鄞州区

计亮年是无机化学家与教育家。专长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在过渡金属羰基配合物领域,首次证明了“茚基效应”,这项成果为用廉价金属锰代替贵金属作为氧化均相催化剂开辟了新途径。设计和合成了300多个结构新颖具有核酸酶或氧化酶功能的模型化合物,提出了其中一些模型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规律性,并将该规律推广到天然氧化酶中并进一步推广到细胞水平,提出了黑曲霉生物合成过氧化氢酶的规律,在酶法生产微量元素药品中取得应用效果。

个人简历

1934年4月20日 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省鄞县)。
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 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
1956年9月至1959年9月 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和工作。
1959年9月至1960年9月 南京大学高教部配位化学研究班学习。
1960年9月至1975年9月 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和广东工学院化学系讲师。
1975年9月至今 中山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1994-1999)、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
1982年10月至1983年11月 美国Northwestern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1986年至今 先后任中国化学会二十二届和二十三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和广东省科协常委、中国化学会无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9年至今 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和特许Chemist。
1990年至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和分子催化》等刊物编委。
1990年至今 中国—瑞士(国家基金会)、中国—希腊(二项,国家科委)金属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方主持人。
1990年至1994年 Member of Refereeing Panel of《Inorganica Chimica Acta》(Italy)
1992年至1998年 《Metal Based Drugs》(Belgium)编委。
1996年至今 历届EURASIA CONFERENCE ON CHEMICAL SCIENCES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8年至今 历届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ED BIO-INORGANIC CHEMISTRY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

主要论著

 1 Liang-nian Ji,Min Liu,An-Kong Hsieh,T. S. Andy Hor. MetalloporphyrinCatalyzed Hydroxylation of Cyclohexane with Molecular Oxygen. J. Mol. Catal. ,1991(70):247~257
2 计亮年,莫庭焕等编著.生物无机化学导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3 Jian-zhong Wu, Bao-hui Ye, Lei Wang, Liang-nian Ji ,et al. Bis(2,2'-bipyridine)ruthenium(Ⅱ)Complexes with Imidazo[4,5-f][l,10]-phenanthroline or 2-phenylimidazo[4,5-f][l,10] phenanthroline. J. C. S. Dalton Trans,1997(8) :1395~1401
4 Hai-yang Liu,Jin-wang Huang,Liang-nian Ji, et al. Chiral Linear Assembly of Amino Acid Bridged Dimeric Porphyrin Hosts. J. C. S. Chem. Commun. , 1997,1575~1576
5 Ya Xiong, Xiaofeng He, Liangnian Ji ,et al. Interaction of Polypridyl Ruthenium(Ⅱ)Complexes Containing Non-planar Ligands with DNA. J. C. S. Dalton. Trans ,1999(l):19~23
6 Xiao-hua Zou,Bao-hui Ye,Liang-nian ji,et al. Mono-and bi-nuclear Ruthenium(Ⅱ)Complexes Containing a new Asymmetric Ligand 3-(pyrazin-2-yl)-as-triazino[5,6-f]l,10-phenanthrolin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DNA-binding properties. J. C.S. ,Dalton. Trans, 1999(9): 1423~1428
7 Ya Xiong, Liang-nian Ji. Synthesis, DNA-binding and DNA-mediated Luminescence Quenching of Ru(Ⅱ)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ord. Chem. Rev. , 1999 1(189);711~733
8 Hui Chao,Run-hua Li, Liang-nian Ji, et al. Syntheses,Characterization and Third Order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Ruthenium (Ⅱ) Complexes Containing 2-phenyl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Derivatives. J. C. S. ,Dalton. Trans. ;1999(10) :3711~3717
9 J.Z.Liu,H.Y. Yang,L. P. Weng,L. N. Ji. Synthesis of Glucose Oxidase and Catalase by Aspergillus Niger in Resting Cell Culture System.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1999 ( 29 ): 337~341
10 Jin-Gang Liu,Bao-Hui Ye, Liang-Nian Ji, et al. Enantiomeric Ruthenium (Ⅱ) Complexes Binding to DNA: Binding Modes and Enantioselectivity. Journal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2000,5:119~128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m23.cn/fendou
我的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u/5280725692/home?wvr=5
我的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5280725692
我的梧桐子网址http://www.wutongzi.com/uc/87025859.html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王星宇(2014-11-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