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小平房里。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