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菊之滁菊

      滁菊属安徽省四大著名道地药材,名列全国四大药菊之首。 属药、茶两用佳品。清朝光绪年间《滁州志》曾记载“甘菊产大柳(今南谯区大柳镇)者佳谓胜于杭产而不可多得”。据梧桐子编者调查,滁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北宋年间当地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了。用滁菊做糕点食用,泡滁菊酒消毒祛火。每有亲友相聚、宾朋相逢多以滁菊款待和馈赠。欧阳修的前任滁州太守王禹偁在其《甘菊冷淘》中对滁菊入馔曾作过精彩描述:“经年厌梁肉,颇觉道乏浑。孟春奉斋戒,敕厨唯素餐。”清朝光绪元年被朝廷纳为贡品,故有“滁州贡菊”之称。

      近代更受到我国中医、中药行业的重视,《中华药典》、《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国植物志》、《本草纲目》等数十种国家权威刊物都对滁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叶桔泉先生在《现代实用中药》一书中对菊花评价到“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为最良,浙江杭州产次之”。1957年中国《中药通报》评价到:“中医界公认滁菊为全国四大名菊中品质最优。”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关心扶持下滁菊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滁菊是南谯区(原滁县)的特产,俗称“山茶菊”,又名“甘菊”、“白菊”,为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原以其干燥或新鲜头状花序入药。花蕊硕大金黄,药瓣晶莹玉白,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滁菊具有清热解毒、护肝明目、疏筋活血、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等药用保健价值。其名列全国四大名菊(滁菊、杭白菊、徽菊、毫菊)之首。?   

      正宗滁菊株高80—90cm,主茎直径0.5—0.9cm,呈紫绿色,生长期需2—3次分枝,第一次分枝时长约20—30cm,头状花序。全生育期约10个月,每年2月中下旬萌发,10月底采收。单株着花约110—220朵,有效花约80—150朵。花盘直径4—5cm,花蕊直径l一1.5cm,金黄色,花瓣135—138片、玉白色,单片长1.5—1.7cm,宽0.2—0.4cm,百朵鲜花重约80—110克。滁菊的主要有效成份独特上乘。经中国药科大学于2001年对滁菊的营养及药理成分检测分析,从内在成份上区别了滁菊与其它菊花质的不同,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确认了滁菊的药用、保健价值的独特之处,其主要有效成份挥发油、黄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挥发油的成份67种,主成份桉叶二烯酮飞龙脑、桉叶油素等明显高于其它菊花;黄酮总含量比其它菊花高32—61%;在含有17种氨基酸中,富含人体必须的蛋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它还含有10种天然态微量元素,其中铁、铜、锌、钴、镁、锶、硒等7种为人体所必须,尤其是硒的含量比其它菊花高8.3—50倍。这些天然态的微量元素的活性作用强于单纯的无机盐,更适于补充人体微量元素的不足。由此可见,滁菊茶用具有较高的保健作用。特产滁菊之所以名列榜首,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优雅独特--它生长在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到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之区间(大柳、施集、花山、珠龙、城郊、章广、皇甫、常山等乡镇)。南谯区地处皖东,位于江淮分水岭之间,北纬32.05'--32.35'东经117.50'--118.30',年均降雨量1031mm,年均气温15。C,无霜期215天,属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域。境内土壤肥沃且富含绢云母、麦饭石中所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滁菊生长的自然优势。清光绪年间(1895年)出版的《滁州志》记载:“甘菊产大柳者,佳味胜于杭产而不可多得”。中科院学部委员叶桔泉先生主编的《现代实用中药》中对滁菊评价道:“安徽滁州产者味最清凉,不苦不甘,白菊中以为最良”。中国《药材资料汇编》中称:“滁菊瓣软细浓密,味清芬幽郁,故视之为珍品,并以入药最合适”。清朝被纳为贡品,故有“滁州贡菊”之称。

      相关资讯文章:
      ·菊中之冠黄山贡菊的使用方法
      ·杭白菊-纯天然时尚健康饮品 
      ·甘苦同知-杭白菊繁殖栽培
      ·民族瑰宝-黄山贡菊的药理作用

      相关商品:
      ·桐乡特级胎菊王(240克简易装)-玲珑秋韵
      ·纯天然胎菊王(120克家庭实惠装)-玲珑秋蕊
      ·桐乡极品胎菊(300克实惠散装)-玲珑秋晨
      ·纯天然黄山贡菊(150克简约礼盒装)-玲珑秋暮
      ·黄山贡菊(300克环保礼盒装)-玲珑秋霭

梧桐子(2014-03-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