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城外芍药花,
十里五里生朝霞。
花前花后皆人家,
家家种花如桑麻。
——清 刘开
简介
芍药(学名:Paeonia lactiflora),别名将离、离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其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超过4900年,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芍药可分为草芍药、美丽芍药、多花芍药等多种品种。芍药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其根制成中药具有镇痉、镇痛的药用价值。位列草本之首,其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另外,芍药在红楼梦中是一种重要的花,史湘云醉眠芍药茵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情景之一。
风俗习惯
每至‘五一’节前后,漫步亳州乡间,沐浴灿烂的春天,亳州大地处处芍药花竞相开放,大片大片盛开的芍药,绚丽娇艳,花团锦簇。层层叠叠的花瓣,如一片片灿烂无比的彩霞,吸引着众多游人。
古代把芍药作为离草,男女惜别常以此花相赠,所以别名“将离”。唐宋以来,寺院庭园常大量栽种,历代文人常为之吟诗作赋。芍药是春季开花较晚的植物,开放在牡丹之后。苏东坡有“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的诗句,所以又叫“殿春花”。芍药容易栽培,花型多变,花色艳丽,是装点园林和美化环境的重要材料。芍药盆栽,花艳如锦,可为家庭增添无限春色。
芍药比牡丹晚半个多月的花期,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开花,从花的外形看,也许很难区分,但是从叶子的外形就很好区别了,牡丹叶片宽,正面绿色略呈黄色,而芍药叶片狭窄,正反面均为黑绿色;芍药和牡丹是一个科的,芍药是多年生宿根花卉,牡丹是木本的。牡丹被称为花王,芍药被称为花相。
芍药花泄热,养血柔肝,强五脏,散恶血,调经。不但是名贵的观赏花,也是久负盛名的药用花,进来用途不断被开发利用,特别是洗浴文化的蓬勃发展,芍药花年需求量逐年增多,价格也不断攀升,目前收购价升至8元左右,市场交易价升至10-15元不等,药都城乡芍药花购销如火如荼。
5月5日是立夏,安徽省亳州市汤陵公园芍花园里的芍药花美丽的绽放,绚烂多彩,花香四溢,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休闲赏花,放松心情,感受绿色。
据了解,神医华佗在小黄城外开辟第一块药圃以来,芍药遍植亳州城外,古老的芍药更多地成为了治病救人的天使,亳芍成了芍药之王,盛开的芍花成了亳州的特色景观。
芍花作为亳州的市花不仅可以代表亳州“药都”的中医药文化,也承继着传统文明,安徽亳州产量最多,位居全国第一。每年的五一前后,是芍花盛开的季节,盛开的芍药花香四溢,景色宜人,把药材之乡——亳州,装扮的美丽富饶,前来观花、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生长习性
1.温度
芍药是典型的温带植物,喜温耐寒,有较宽的生态适应幅度。在中国北方地区可以露地栽培,耐寒性较强,在黑龙江省北部嫩江县一带,年生长期仅120天,极端最低温度为-46.5℃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开花,露地越冬。夏天适宜凉爽气候,但也颇耐热,如在安徽省亳州(bo zhou),及夏季极端最高温度达42.1℃,也能安全越夏。2.光照
芍药是长日照植物,在秋冬短日照季节分化花芽,春天长日照下开花。花蕾发育和开花,均需在长日照下进行。若日照时间过短(8-9小时),会导致花蕾发育迟缓,叶片生长加快,开花不良,甚至不能开花。芍药是深根性植物,所以要求土层深厚,又是粗壮的肉质根,适宜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长较差,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畅,容易引起烂根,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盐碱地不宜种植;以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但应注意含氮量不可过高,以防枝叶徒长,生长期可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使枝叶生长茁壮,开花美丽。芍药忌连作,在传统的芍药集中产区,在同一地块上,多年连续种植芍药,是很普遍的现象,已造成严重的损失,不只病虫害严重,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导致大面积死亡。所以,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轮作制度。
3.土壤
芍药性喜地势高敞,较为干燥的环境,不需经常灌溉。芍药因为是肉质根,特别不耐水涝,积水6-10小时,常导致烂根,低湿地区不宜作为我国的芍药产区,每次水灾,对芍药几乎都是毁灭性的,只有在高敞处,未被水淹的芍药留了下来。
4.水分
芍药生长期光照充足,才能生长繁茂,花色艳丽;但在轻荫下也可正常生长发育,在花期又可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免受强烈日光的灼伤,从而延长观赏期,但若过度蔽荫,则会引起徒长,生长衰弱,不能开花或开花稀硫。
花语介绍
芍药自古就是中国的爱情之花,现在也被誉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西方的玫瑰是带刺的,中国的情花芍药不仅美丽,而且可以治病,它映闪着中华民族如玉如芍药一样的品德和性格,勤劳、务实,淡如芍香、柔美如玉。粉红色的芍药如天边的彩霞,亦如相恋中羞涩的少女,浪漫、含蓄的芍药映红着春天的面庞。上巳节的习俗和“赠之以勺药”的情歌,从诗经的吟唱一直沿袭到汉唐明清。古老的中国,芍药一直是爱情的旋律,浪漫的山歌。芍药的花语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
更多精彩、请关注:http://abc.wm23.com/Effiel
礼氏物语:http://www.lishiwuyu.com/
新竞争力中心:http://ma.jingzhengli.cn/rep/jixie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