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又名: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广橘皮、新会皮、柑皮、广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的果皮,入药已有700余年历史。《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 橘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10至12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通风干燥。橘皮入药以陈久者为良,故名陈皮、贵老。王好古云:“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陈皮以广东江门新会所产为佳,历史贸易中特称“广陈皮”,以别于其他省产。
陈皮的典故
相传新会种柑取皮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大德南海志》是元代记载广东州府(包括新会)的地方志,卷七《物产》记载有“柑子”条,但未见“陈皮”或“柑皮”的描述,可知新会陈皮当时名气不响,更未成规模。至明清两代,得益于葵业带动,陈皮业声誉鹊起。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制品之便,将陈皮大批销往外省,令新会陈皮与新会葵扇名声远播、并称“二绝”。
历史上,江南各地都产柑橘皮,有些还曾作为“土贡”,但新会陈皮因药用、保健效果突出,名声得以后来居上。中药“二陈汤"方剂源于宋代官修的《和剂局方》,清代大医叶桂(字天士,1667─1746)开此方时特别指明用新会陈皮。清光绪末年,新会从事陈皮业的商号已多达70余家。民国时,会城冈城茶楼是葵业、陈皮业的经纪商们每天品茶论商的地方。会城歌谣“嫁娶喜宴叙宾亭, 买卖交易到冈城”正是这一场景的真实再现。
主要产地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浙江、 江西湖南等地。其中以广东新会、四会、广州近郊产者质佳,以四川、重庆等地产量大。
外形特征
常剥成数瓣,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表皮呈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纹状,内表面呈米黄色,较为粗糙。质稍硬而脆
主要功效
陈皮在药用上有理气、健胃、燥湿、治大便秘结、祛痰的功效。宜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之人食用,但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中医中的“陈皮半夏汤”、“二陈汤”是主要靠陈皮治病的。以陈皮为主要成份配制的中成药,如川贝陈皮、蛇胆陈皮、甘草陈皮、陈皮膏、陈皮末等,是化痰下气、消滞健胃的良药。
存储方法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本文策划者: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谢锡威
备注:欢迎大家对此文章进行分享和投票,如果你喜欢的话,请给我打上五个梧桐子,另外附上你精彩的评论。因为你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感谢大家的大力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