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陶都之石湾公仔

简介

     石湾制陶具有5700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最早制陶的地区之一。石湾公仔产于“中国陶瓷名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镇,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郭沫若的“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正是对石湾陶艺的称赞。

产地介绍

    石湾镇隶属佛山市。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东汉时期,这里的文化和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石湾素有“南国陶都”之美誉,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   

辉煌的历史

       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舞乐俑、牛、猪、狗、屋、仑井等陶瓷塑品,标志着石湾工艺陶瓷的制作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

  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逐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

      明代石湾工艺陶瓷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产品种类繁多,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工艺陶瓷生产基地。

     清代,石湾工艺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石湾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工艺陶瓷生产营销基地。

     十七、八世纪时期,荷兰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购买石湾公仔运抵欧洲,为英国伦敦维多利亚阿鲁拔博物馆、德国艺术及工艺博物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收藏。英国的猷莫科波拉斯、德国的柯道柏林、澳门葡籍人士文度士等个人收藏家也收藏了大量石湾公仔,而美国人施钦仁不仅收藏了四百多件石湾公仔。

     建国前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

    建国后,石湾陶艺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全盛时代,先后出现了九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八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石湾陶艺的代表人物刘传,更是与天津的“泥人张”并称中国陶艺界的“南刘北张”。

     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经过多轮严格评选,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石湾公仔正式获准贴上原产地标志销售,意味着石湾公仔贴上“原产地标记”在法律上得到了保护,维护了石湾公仔的国际市场上的合法利益。

【传说】 

    生于1815年的石湾人黄炳的所作的人物、鸟兽饶有神彩。虽然历史上与他有关的记载不多,但是民间却一直流传着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相传,某天早上,黄炳拿着陶泥准备上街制作、摆卖。突然就撞上了两个行色匆匆的人,每隔多久,就有公差来到黄炳面前,问黄炳有没有遇到两个可疑的人物。于是,黄炳就利用手中的陶泥很快的按照两个人的样貌做出来。公差们凭此就认出这是这两名疑犯,并在黄炳的指引下,公差们很快就把两人捉获。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件事的真实性,但事情却说明了当时的艺术家们的人物雕塑技艺已经得到民间的认可。

 【艺术特性】 

 1、石湾公仔的民族性

  西方的陶艺多借助裸露人体的每条肌肉来表达感情,石湾陶艺则秉承中国艺术的传统特征依靠线纹的飞动,借衣纹折叠、线条流动去表达人物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石湾公仔的地方性

     人物塑造的身形和衣褶具有飘逸流畅的特点。釉料方面石湾公仔采用的是一次烧成的颜色釉,以不可重现的无穷变化而形成石湾艺术陶鲜明的特色。施釉上石湾公仔不在人物的脸、手部上釉,以泥胎的产色使肌理表现更加真实,同时由于石湾公仔所使用的泥料较粗且含砂,就需要上一层较厚的釉来掩盖,从而使产品的艺术风格显得特别古朴厚重。

3、石湾公仔的人文性

  由于石湾公仔是民窑生产,制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上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它以石湾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4、石湾陶瓷的创作特色

  由于石湾公仔在手法上充分吸收了国画写意笔法的精髓,强调概括和夸张。重神似,具有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浑厚朴实的特点。其陶塑题材,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又有取材于神话传统的表现形式,有写实和夸张的不同手法,陶质运用上有素胎和上釉两大类型,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

【石湾公仔的收藏价值】

   近年来,石湾公仔以生动、逼真、传神的特点赢得收藏人士的喜爱,藏家逐年增多。陶瓷作品分为原作、限量品、精品、普通品。原作只有一件,从创作到制作完成都由工艺师全程负责。所谓限量品就是在原作的基础上,以模具复制出来,最后由工艺师把关,数量一般数十至过百不等。若没有注明数量多少,则只能算是精品。精品是由于作品供不应求,由工艺师授权,经流水线注浆倒模生产的工艺品,胎体较薄,只有5毫米左右,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也称为“注浆品”。原作、限量品都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印章和收藏证书等“身份证明”。普通品无签名无证书,偶有印章,仅具欣赏价值。

注:本文内容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海阔天空(2014-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