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部,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公路网络完善,北距广州70公里,南至深圳特区60公里,距东莞火车站5公里,距香港90公里。 东、南、西、北分别与东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横沥、茶山5镇接壤,属半埔田篇半丘陵地区。 全镇面积2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流动人口10万多,镇府驻地距东莞市中心区20公里。
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镇也有许多的特色小吃。特色小吃历史悠久,传统小吃品种繁多,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且经济实惠,购买便捷,在全国久负盛誉,深受大家喜爱。小吃时令感强,传统小吃随季节的变化而应时变更品种。有“蜜糖埕”之称的荔枝;有”甜蜜美满之意”之称的糖不甩;有味道“別具一格”之称的白糖鬆糕;还有“东坑人参”的美誉之称的阴菜
特色介绍 “蜜糖埕”荔枝植於東坑村“不求人”(土名)上方一百米處,已有百年樹齡。樹幹、葉、果實都與槐枝酷似,成熟期較槐枝遲三至五天,屬遲熟品種。“蜜糖埕”的果實圓而肥壯、肩大而平,形似圓埕,比槐枝稍大;果皮較薄、色淡紅,果色中帶綠,種子全部大核,肉質晶瑩爽脆,果味特別清甜,有花蜜香氣,是荔枝中的稀有極品。其味之美遠勝於糯米糍、桂味等荔枝上品,是一不可多得之珍稀佳果,故村民稱其為“蜜糖埕”。
東坑糖不甩的取名頗有深意。不甩即不離,顧名思義就是粘、甩不掉的東西。它形似湯圓,但內裡沒有餡料,取其美滿、甜蜜的意思。從前農村只有在過冬、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得上,如今卻成為東坑譽滿嶺南的特色小食,甚至成為了大酒樓的桌上名點(心)。
“糖不甩”做法其實很簡易,只要把糯
米粉煮熟,挪搓成粉丸,在鐵鍋中用滾熱的糖漿煮熟。然後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絲的煎雞蛋伴食,口感絕對是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膩、味香四溢、老少鹹宜。
糖不甩,還有個祖宗流傳下來的故事,相傳地處東坑、茶山、橫瀝各鎮的“埔田片”一帶,當時農村男婚女嫁還比較保守,更談不上自由戀愛了。談婚論嫁就要有勞媒婆帶後生仔到女家“相睇”(相親),如果女方家長同意這門親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的是“糖不甩”,知道這門親事是怎麼樣也“不甩”了,於是大功告成。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願意好事成雙。
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則煮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男方看到臺上擺的是碗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知道這門親事“散”了,那就知趣一點,以後別再費心了。這樣的事,對上年紀的東坑人來說,都非常清楚。
如今雖然生活條件好了,東坑人吃糖不甩的習俗仍然保留了下來,更加以改良,味道更好,甚至成為了大酒樓的桌上甜品。東坑 “糖不甩”今已聞名遐邇,來到東坑一定要去品嚐正宗的“糖不甩”!
東坑傳統的飲食文化中,鬆糕在甜品中可謂別具一格。鬆糕,帶軟滑、香甜、可口,有點膩,吃後齒頰留香。
農耕年代,村民幹重活,出汗多,體力消耗大,特別喜歡吃它。所以,農家婦女製作鬆糕,在東坑幾乎無人不曉。
東坑鬆糕是用稻米中的糯米粉和粘米粉,配上蔗糖、加上餡料,武火蒸之則成。鬆糕的品種有黃糖鬆糕、白糖鬆糕、還有全糯鬆糕等。其制法也很簡易,料餡備好後,分三次放料,先把幹米粉薄薄地撒在鬆糕架的板上(鬆糕架用薄木板做成,是一塊一尺正方形的架子)。再在粉上面放上糖和花生米拌成的餡料,富者還放上肥豬肉粒,在格子分開二十五塊。然後,又用乾米粉撒在餡料上面。待用料把這塊厚約二公分的正方形木架子填滿後,用木拉平,重疊地放在大鍋上,武火蒸之。熟後,用刀把每架鬆糕劃分二十五塊。遇辦喜事時,還在每塊白白的鬆糕上打上一玫瑰花點,稱之雪裏紅梅。
剛出爐的鬆糕色香味俱全,使人讒涎欲滴。在東坑,農耕年代,農忙兩造
,清明、重陽二節,家家戶戶都做鬆糕。鬆糕除了好吃外,還作為珍品,用它來供奉祖先。
時至今日,在東坑做鬆糕的人少了,吃鬆糕的人也少了。然而,東坑的鬆糕仍然譽滿他鄉。有幾戶丁姓的村民,以東坑鬆糕的品牌,在東莞長安、虎門等鎮經營東坑鬆糕批發,來提貨的,門庭若市,車水馬龍。
嘗過這古樸的東坑鬆糕,定會給你留下美好的回憶!
东坑还有一种远近闻名的特产。每年秋冬之际,就是阴菜丰收之时。阴菜其实是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耙齿菜”的萝卜,采用阴干的方法而制成的,是一种极补之物,所以也有“东坑人参”的美誉。道家所言,阴阳而知乾坤,阴菜的制作过程恰恰就结合了阴阳两者之功,既包含阳刚之力,也糅合阴柔之美,东坑阴菜的精华所在,就是对天地乾坤的最好诠释。东坑历来盛产萝卜,别名菜头,在莞邑素有“东坑萝卜”之称。东坑人也就在萝卜上创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萝卜为主题的“萝卜煮大鱼”、“菜头炖牛肉”、“菜头花生眉豆煲”、“萝卜荠菜粥”等,远近驰名。而在众多的萝卜食谱上,其中有一谱,名曰:东坑阴菜牛月展汤,更因其味上乘而扬名四方。传说,以前外出卖身谋生的东坑人,在离乡别井之际都想方设法带上一大把阴菜,以解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