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春羊肉汤

  “单县羊肉汤”最早创于1807年,“三义春”是单县羊肉汤的一块金字招牌。当时由徐、窦、周三家联手创建,故取名为“三义春”羊肉馆。“三义春”羊肉馆的创立在那个时期的饮食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日后“单县羊肉汤”的扬名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已有近200年历史的单县羊肉汤,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独特风格,载入中华名食谱,以汤入谱的只有单县羊肉汤,被国人称为中华第一汤。
    1908年,单县人徐桂立、曹西胜、朱克勋三人在单县城开设“三义和汤馆”正式挂牌经营羊肉汤。1939年,三家分开。由于徐桂立制作精细,不断改进提高,在竞争中占了上风,远近驰名,被公认为单县羊肉汤的正宗。1951年,周永歧、吕运法、窦保德在单县刘隅首开办“三义春羊肉汤馆”。周永歧是徐家的徒弟,他13岁就学制羊肉汤,手艺不断提高。周永歧又培养了王德田、刘允魁、韩令臣、谢成礼、毛献文等。为单县羊肉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来单县品尝了羊肉汤,临走时特意装了七坛子,每坛50斤,用汽车运到沈鸿烈处赏军。1948年12月20日,刘伯承、陈毅来单县,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乔石、杨得志等相继来单县,都品尝了单县羊肉汤,均赞不绝口。1999年12月2日至3日,胡锦涛视察单县,单县人民以单县羊肉汤热诚招待。单县羊肉汤由于受羊、水和熬制技术的限制,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扩散较慢。近20年来,已发展到苏鲁豫皖和东北及北京等地。为了解决携带和保鲜问题,二十世纪末,单县有志青年张世河敢想敢干,自筹资金,经多次试验,成功制作出了固体羊肉汤和罐装羊肉汤,投放市场后受到人们欢迎。
  “ 三义春”羊肉汤已成为单县羊肉汤的代名词,是鲁西南一带传统名吃的代表。以“三义春”为代表的单县羊肉汤,1986年进入北京展评,其制作方法、工艺被收录进《中国名菜谱》,1997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2006年1月被山东省烹任协会评为“地方名吃”;2006年10月被菏泽市食品文化遗产研讨会评为“鲁西南传统名吃”和“百年老店传统名吃”及“山东省餐饮百年老字号名店”;2007年11月被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评为“山东省餐饮百年老字号名店”、“山东历史文化名吃”。2007年11月被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吸收为“理事单位”;2008年5月对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吸收为“酒店理事副会长单位”;2008年7月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餐饮文化特色精品”;“中华名吃”称号,同时并发放了专利许可证的使用权;2002年1月被单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传统老字号”;2006年11月首届山东省美食大赛中又获得“地方名吃”称号;2005年12月20日,中央7套专题报道了“三义春”羊肉汤;2007年2月19日、2008年11月2日中央2套在经济半小时栏目里再次专题报道“三义春”羊肉汤。                                                                                                       

  “三义春”羊肉汤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使羊肉汤得以发扬光大和多方延续。“三义春”羊肉汤呈白色乳状,鲜洁清香,不膻不腻,品种繁多,各具其妙;肥的油泛脂溢,瘦的白中透红,天花汤健脑滋目,口条汤壮身补血,肚丝汤健胃壮体,眼窝汤清火明目,奶渣汤沙酥带甜,滋阴壮体,还有马蜂汤、三孔桥汤、腰花汤等七十二种风味,可谓香飘八县,味传九洲。
    三义春羊肉汤选料和烧制工艺十分讲究。选用三年龄青山羊为主要原料,尤以单县黄河故道和大沙河两岸的羊为佳,羊又有“蒙羊”(生育一、两窝的母山羊)“捶羯”(被捶碎睾丸而失去交配能力的公山羊)的讲究。主要制作过程是先将50斤水添入锅内,烧响加入羊的全身骨架垫底,再放入25—30斤鲜羊肉和羊杂(羊杂下锅前分别用开水氽一下),然后用大火烧开,用竹编勺撇去血沫,再加冷水10斤,开锅后再用3斤羊油覆盖在羊肉上面,尔后将白芷、桂皮、草果、良姜、陈皮、杏仁等佐料下锅,再熬制40—60分钟即可。盛碗时加少许香油、桂子、丁香面、香菜、蒜苗沫即可食用。
    俗话讲:“美食要配美器,药疗不如食疗”,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被 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羊肉含有维生素b1、b2、b3,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中的钙、磷、铁等,具有温中散寒、健腺益气、温补肾阳之功效。

雪(2014-03-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