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菜脯

潮汕所产菜脯,肉质油润脆嫩、纤维少、味道香,是潮汕地区居家佐餐的传统小菜,馈赠亲友之佳品,历来运销香港、东南亚和广东省内外各地。清代同治二年,倪世庭开始带头从事菜脯的出口,随后其家族人陆续加入这个行列,建立商号,使其遍销东南亚。海外侨胞回到潮汕都会带去家乡的菜脯。出门求学的,在外经商的,菜脯也是必带之物,如今食菜脯不只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情感。

菜脯广义上是指晒干的蔬菜。但在潮汕,菜脯是专指萝卜干,其它菜蔬晒干了,是不称菜脯的。

每年乡下七八月,阳光如锦,此时正是萝卜丰收的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晒出的菜脯才让人有入口难忘的品质,它——脆,香,鲜。

晒菜脯是不用选取较好看的萝卜的,只要不是隔多了时日变成空心的萝卜(在潮汕又称菜头),都是晒菜脯的好材料,萝卜当然都是从地里刚掘出来的,还带点泥土,还带点露水,之后就连同竹筐沉到水里,再一个一个拿来洗刷干净;晒菜脯的萝卜要用专门的缸,萝卜洗净之后,片开,入缸,放盐,隔二至三天,或者四天才拿出来晒,这要视口味而定,腌得越是久了,就越咸。反之,则淡,说明盐还没渗透;晒萝卜要选一个好天气和一个好场地。好天气要万里无云,好场地则需一个开阔又干净的地方,又要铺上稻草才好,事至如此,能成好菜脯,已有一半的条件了。每到冬至前后,家家户户晒菜脯,不管是地里收成的还是市场买来的,村里的大埕几乎曝满了菜头,日出晒一晒,日落时候就用谷笪围起来,人站到上面踩压,萝卜一层一层铺上去,边踩边撒盐,踩到后面一人高的谷笪要搬着凳子才能爬上去,小孩子最爱凑热闹,脚丫洗净,让大人抱着站在菜脯堆上边踩边跳,不亦乐乎。黄昏时分,往往大埕上有十几个谷笪堆同时在踏菜脯,蔚为壮观。踩完后再用大石头压在上面,第二天继续晒,如此反复,直到晒不出水分,颜色开始变黄,才开始入瓮封存。隔个一年半载,便可开瓮取吃了。

 汪曾祺先生的《四方食事》曾讨论过何为“鲜”,说“鱼羊为鲜”,也有人终其一生都不理解鲜为何物,要解释鲜是困难的,汪曾祺说其家乡最能代表鲜味的食物是“虾”。活蹦乱跳的虾很鲜,刚刚做好浑身通红的虾很鲜,但晒干之后就不能称为鲜了。晒干之后有“鲜”之说我想只能是菜脯了。

菜脯是小菜,用来送粥的。粥在旧时是番薯粥。番薯粥送菜脯,旧时农民一年到头都吃不了一丁点肉,又经常喝粥就小菜,过了一段时间,“嘴里就淡出一个鸟来”,菜脯吃了很容易消化,以前在乡下,奶奶就经常隔三差五地吩咐,为了怕我们吃多了,吃饭的时候她就经常拿眼瞧着,一碗粥只能送一小片菜脯,拿多了,她就拿竹片打手子,为什么会怕我们吃太多?她说是菜脯容易溶解人的脂肪,会口干,会犯恶心——说得好像跟刚有孩子的妇人似的。当然每隔半月有余,她就会片一小片白猪肉,醮干了油,然后拌上白砂糖。说吃了就可以治好上述相关症状。大伙方法都相仿,说明吃菜脯是家家户户的事。但只有贤惠的媳妇才能把菜脯晒好。

晒好的菜脯,需要保存,保存好的,能吃上十年,二十年,看相虽不好了,但食用价值却更高了。

老菜脯又是能治病的。小孩子的厌食,肚痛,夜半哭泣都能治;菜脯放久了,状如固墨。从当初的又脆又鲜变得又松又软了,再隔上三五年,菜脯变得极老,缸里就有油了。有点酸。有点咸,黑黑的,有点像中药,这就是菜脯油了。老菜脯又比新晒菜脯味道还要浓烈一些。

新晒的菜脯可切成条状用来送粥,这是最普通的吃法,也可变着花样吃着,可切碎,醮油,或者用蛋来炒,煲汤,或者放入红烧肉中。美其名曰红烧菜脯也。一道美味的小菜!如今,潮汕菜脯身价倍增,渐渐成为了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abcMWMD4KDG(2014-03-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