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鲤鱼

河南黄河鲤与宁夏黄河鲤、陕西黄河鲤鱼、山东黄河鲤、山西天桥黄河鲤并列为黄河干流的“五大名鲤”。
   黄河鲤鱼是生活在黄河水中的一种天然名贵鱼种。其眼似珍珠,尾、鳍末稍为红色。因此,又有“红鱼”的雅称。是古今中外鱼中之上乘,席中之佳肴,颇受人们的青睐。
   黄河鲤鱼属鱼纲、鲤形目、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鲤属淡水鱼类。其名称的来历,据明代李时珍称:“鲤鳞有十字纹理”故名。 
  黄河鲤鱼,体态丰满,体形纺锤状,扁长而肥,头小尾短,背脊高宽,腹部肥大。鳞大,背部鳞色呈淡黄褐色,体侧鳞色金黄。刚出水时,胸、腹、臀、尾各鳍均呈金黄色和橘红色。对生活环境适应性强,食性粗广,.以虾、虫、螺、蚌及水草、藻类为饵。喜于水草丛中,流速缓慢的松软河底游动,常栖息水底,很少上浮。有生殖回游习性,4~8月游于河滩浅水处产卵,受精卵粘附于水草上,3~5日孵化,生长较快,且雌鲤速于雄鲤,2年即长成。成鱼大者长达90余厘米,重达20公斤,但以1公斤左右者最为鲜美。
  黄河鲤鱼,肉嫩味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据化验分析,每百克鱼肉中含蛋白质17.3克,脂肪5.1克,钙25毫克,磷175毫克,铁1.6毫克,核黄素0.1毫克,尼克酸3.工毫克,维生素B20毫克。鲤鱼能供给人体优良的蛋白质,其蛋白质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且鱼肉松软,易于消化吸收和利用。所以,鲤鱼很适宜儿童、产妇、孕妇及年老、体虚弱者食用。鲤鱼的脂肪大部分是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脂肪呈液态。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如能长期食用鲤鱼,不仅能增加多种营养,维护健康,还能防治冠心病,延年益寿,且兼有滋补食疗作用。日本儿童智商高,究其原因就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大量食鱼。“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先生更健壮,吃鱼的孩童更聪明,吃鱼的民族更兴旺”。这“四言八句”道出的却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大课题。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喜食鲤鱼。烹调鲤鱼的技艺更是五花八门,红烧、清炖、清蒸、糖醋等食法,无不脍炙人口。李时珍曾说:“诸鱼唯此最佳,故为食品上味”。以鲤鱼为原料烹饪的各式名菜,更是驰名中外。如“糖醋鲤鱼”、“姜葱鲤鱼”、“清蒸鲤鱼”、“红烧鲤鱼”等等。   鲤鱼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医药学家发现较早的药用食品之一。我国第一部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曾推崇鲤鱼为上品;后梁医学大师陶弘景誉鲤为“诸鱼之长,食品上味”;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鲤,具有养肝、补肾、养血、益气、安胎、下乳之功能”。“鲤,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仲胀、黄疸、脚气、喘咳、湿热病。烧之则从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气,解肠及肿毒之邪”;《圣惠方》中也载有:鲤能消肿、催乳、祛淤、健脾、和胃、降逆呕之功,疗效如神。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利用鲤鱼治病历史悠久。据现代大量医药文献资料记载:鲤鱼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咳、利尿、安胎、通乳等功效。适宜于治疗黄疸、水肿、肾炎、乳汁不通、咳嗽气喘、胸痛、痈肿、反胃吐食、十二指肠溃疡,尤其对孕妇下肢水肿、胎动不安有显著疗效。鲤鱼皮能治鱼鲠喉,鱼脑治中耳炎,胆明目除翳,脂治诸痫等。   
只记得当初(2014-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