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位列最后,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坐在摇椅上,边乘凉边叹茶(广东话的“叹”是享受的意思),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与惬意呢?
茶,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美容消脂等功效,是中国的国饮。潮汕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在全国可谓是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潮汕工夫茶是茶道、茶艺的活化石。讲究泡茶技法,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喝茶如绣花,以精致之美享誉茶界。潮汕人远走四方,因此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潮汕工夫茶。
(一)工夫茶的起源
工夫茶是潮汕(主要是指今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二)工夫茶的特征
潮汕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茶具,在潮汕地区被叫做“茶盘家伙”,听起来趣味十足。茶盘家伙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汕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工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工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工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三)工夫茶的专用术语
工夫茶出名的是重要的操作。 潮汕人总结出一套“高冲低筛,刮沫、淋盖、烫杯、洗杯、筛点,每一步都有讲究。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